緣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佳手段。

《貂蟬》雖然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導演(李翰祥)等四項大獎,最佳影片《四千金》卻是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出品。亞洲影展一度成為邵氏、國泰爭強鬥勝的戰場,後來因國泰老闆陸運濤及一干高層參加金馬影展時墜機身亡,“電懋”影業製作自此一蹶不振,邵氏遂獨領*。

亞洲影展本來叫東南亞影展,前三屆的大獎由日本影片捧走……難怪第三屆東南亞影展在香港舉行時,港督葛量洪致開幕詞曾幽默地說,“我才知道日本也在東南亞境內。”第四屆更名為亞洲影展,後來又改叫“亞太影展”(取亞洲太平洋之意)。

關於亞洲影展的地位,多次獲獎的邵氏名導演李翰祥頗有發言權:“我到日本拍《楊貴妃》外景時,翻譯向影界人士介紹我是亞洲影展的最佳導演,他們都面懵懵不知所云,好像連這個影展的名字都沒聽說過。原來日本的報章雜誌上,很少刊登此一影展的訊息。其實前三屆的東南亞影展,大家都用體育精神認真而誠懇的參加競賽。其中雖然也有些‘人情’似的小獎(譬如童星獎)發給港臺兩地,差不多所有大獎全部由日本包了的。而日本提名參展的影片,在他們看來已經是次一流的貨色,好一點的他們還保留參加戛納或威尼斯影展呢。儘管如此,也依然在東南亞影展中一面倒的大獲全勝。到後來為了要把日本影片推銷到東南亞地區,所以對影片得獎與否,更看得無所謂。每一年只不過隨便撿幾部三四流的影片和小有名氣的影星到大會上應應景,點綴點綴而已,只要新加坡的國泰和邵氏肯買片子就行了。”

別看亞洲影展不被日本影界放在眼中,邵逸夫卻相當重視,從林黛四度獲獎蟬聯影后,到邵氏影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每屆都斬獲大獎,亞洲影展幾乎成了“邵氏影人佳作”的展覽會。亦因如此,邵氏操縱亞洲影展之說不脛而走,楚原對自己執導的《孔雀王朝》獲動作片最佳導演獎就毫不在乎,因為“事前邵老闆已問我要不要獎”。對於這種現象,李翰祥認為正常:“全世界的大小影展,無論嚴肅的程度如何,認真的情況怎樣,總不免或多或少的有些商業宣傳和競爭的目的,於是也就難免有些不可告人的內幕,但是也有些無可否認的成績,各國各地區的同業歡聚一堂的討論些問題,交換些意見,同時獎勵些後勁的從業人員,總是好的。”

除了繼續在亞洲影展稱霸,邵逸夫亦積極謀求東南亞之外的榮譽,譬如參展歐洲三大電影節。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就曾三次參賽戛納,並最終以《楊貴妃》榮獲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特別獎,這也是華語電影首次在國際影展獲獎。讓人遺憾的是,《楊貴妃》的攝影其實是日本名家西本正(當時化名賀蘭山),“邵氏兄弟”初期的彩色寬銀幕電影也大多在日本攝影師的指導下拍攝完成。再者,即便邵氏參加國際影展的影片皆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古裝片,歐美影人觀眾卻認為日本電影更具東方色彩,更願意把影展大獎頒給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之流,相比之下,當年的邵氏或香港電影真的很難出頭,若說影展揚威,真的僅限東南亞!

合拍取巧:成美日附庸

1954年,日本大映總裁永田雅一(亞洲影展創辦人之一)公開宣稱:“中國電影起碼落後日本20年。”此言是否狂妄暫且不論,日本影人的優越感卻顯而易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極少數港片有機會在日本上映,反觀邵氏和國泰則大量購買日本影片在香港公映。與此同時,邵氏大製作在美國也無法衝出唐人街……如何敲開美國日本兩大電影市場,將“邵氏佳作”發行到全世界?發動影展攻勢失利之後,邵逸夫選擇的�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枯葉之蝶

枯葉之蝶

擊水三千
遊戲 完結 1萬字
天眼塵緣

天眼塵緣

擊水三千
遊戲 完結 139萬字
食相報告

食相報告

旅遊巴士
遊戲 完結 20萬字
花神的女兒

花神的女兒

冷夏
遊戲 完結 12萬字
勾心豹徒

勾心豹徒

幽雨
遊戲 完結 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