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清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時候的廣東每個工廠對新員工都要押一個月的工資,曉曉進新廠後為了省錢,常常是不吃早飯。因為廠裡是沒有早飯吃的,只有中午和晚上兩頓一模一樣的青菜米飯,而且量還少。就那樣差的伙食打飯大媽的手還要抖兩抖,大夥背地裡管她叫“抖抖病大媽。”
飯堂只有一個長相標緻四十歲左右的大媽和一個五六十歲很矮小猥瑣的駝背老頭倆人做飯。久了,聽工友們說老闆是祖籍本地的香港人,承包飯堂的本地人駝背老頭是老闆親戚,大媽是外省打工的,據說離異,有一女兒在老家讀書。大媽和老頭姘居在一起,老頭出錢幫她養女兒。難怪心那麼黑。
全廠五六百人,除了少數十幾個搬運工外,其餘清一色女工,和大多數工廠一樣,尤以未婚女工最多。因為招工啟事寫得最常見的招聘條件之一就是“十八歲至二十五歲未婚,”有的還只要二十二歲以下。後來人們發現,有這種年齡規定的廠各方面都不差,不是工資高就是條件環境好。凡是不擇年齡的工廠大多數一般般甚至很垃圾,但也有需要技術的崗位要大齡女工,比如服裝廠就沒有未婚的規定,而且只要你有技術,會平車會電車會燙染印等熟練工,就是三四十歲也要的。
其實對於工廠只招未婚女生至今讓人想不明白,因為二十幾歲未婚男女是都要談戀愛的呀!進了廠穩定下來剛剛做熟練很多還掌握一些技術了,因為談戀愛了,或者老家有婚約的,又要請假回去結婚。結了婚很快就要懷孕生寶寶,那女工們都是要辭職的,工廠又要新招一批未婚女工,又要培訓,熟練老員工帶新員工重新來一遍。所以很多大廠每天都有人員流失,隔三差五的就要招新人。大家戲稱“鐵打的工廠流水的工人。”
沒人認為那樣不合理,甚至是一種歧視,對已婚已育女性的歧視。那時候還有一種奇葩的證件,“未婚證。”需要在老家的戶籍室辦,好像還要五塊還是十塊錢的工本費。工廠有婚育規定的必須出示這玩意兒。
那是人口紅利最好的時代,全國的年輕人都往廣東經濟特區湧去。到處是年輕人,大街上成群結隊,尤其是工業區下班的時候,全是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青春活力的年輕面孔。那時候基本工資不高,但是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希望。
曉曉新進的這個廠有幾個是原廠的同事,曉曉就是聽她們介紹才來的。伙食是很差,好在勞動與收穫成正比。曉曉第二個月就拿了七百多。她只留了幾十塊的零頭,整數全還了因妹妹生病寄回去的借款。不久就收到了家裡的信,是她妹妹代媽媽寫的,問為啥不寄錢?曉曉無語極了,上次一下子寄的兩千塊錢不還嗎?
因為飯菜沒有油水,菜也是天天頓頓都是水煮大青菜。那種青菜內地人都不:()棹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