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第2/3頁)
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古往今來所有的王都不一樣。他是王上之王,萬王之王。在李斯這裡,他第一次體會到自己光榮的存在,命定的存在。他一生的目標,都已在今天一次性找到,在李斯的話中一次性找到。他,秦王嬴政,要統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國,做最高最大的王,空前絕後的王。這一刻,他忘了自己的孤獨和憂傷,忘了久未謀面的母親,忘了掣肘著他的呂不韋與嫪毐。他的心思,已遨遊在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
這一刻的會面,決定了未來的二十三年,更影響了未來的兩千多年。李斯畫出了一幅帝國的藍圖,嬴政促成了一個帝國的竣工。在未來的日子裡,所有的帝王都沒能逃出這兩個人劃定的圓圈,他們能做的,無非就是東挪西湊,修修補補。
且說嬴政心運神遊,面色數變,良久才道:&ldo;先生所言,寡人未嘗思之。&rdo;
李斯知嬴政已然心動,便道:&ldo;事有不可思,有不可不思。食色車馬,愚民可思,吾王不可思;江山社稷,愚民不可思,而吾王不可不思。今天下黎民,厭兵倦戰,久欲休息。然七國並存,各有其君。樹欲靜而風不止,民欲安而君貪戰。七國一日不同,天下一日不寧。願吾王思之。&rdo;
李斯又道:&ldo;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吾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若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合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願吾王行之。&rdo;
【6在那遙遠的地方】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總共二百九十五年,僅有三十八年沒有戰爭;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2),總共二百五十四年,僅有八十九年沒有戰爭。戰爭就算是山珍海味,你這麼天天吃,不也得膩不是?更何況,很明顯,戰爭不是山珍海味。
從春秋到戰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越打越少,仗越打越大,人越死越多。在今日看來,似乎統一已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但對當時的李斯來說,能提出統一天下的策略,卻並非易事。併吞六國作為一個口號,其實早已提出,但一直只是合縱連橫之徒口中所念的阿彌陀佛,這些謀求富貴的合縱連橫之徒,在唸說這句阿彌陀佛之後,接下來那句話就是:&ldo;施主,你多少施捨點吧。&rdo;只有李斯,並不把併吞六國當作口號來喊,他是認真的。
李斯朦朧地意識到,天下應該統一,而且天下統一的時候也到了,天下的百姓,都期待著一個巨人的出現,早日結束戰火連年的歲月。李斯察覺到了大眾渴望統一的心理,但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此,榮格的學說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榮格此公,半人半妖,黑暗中的舞者,靈魂界的甘道夫。曹三之所以有些神神道道,此公為害非小。集體無意識便是此公的驚世發現。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有一種情結,名為救星情結。榮格如此寫道:&ldo;人類都有這種對救星的期待&rdo;,&ldo;救星情結是集體無意識的一種原型意象,在我們這個充滿災難、迷惘的時代,它自然又被啟用起來&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