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第1/2頁)
陳達婭/陳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讓更多的海南人民全面瞭解這一段抗戰歷史,2005年7月19日,我剛從雲南迴到北京,就匆匆給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寫信,將雲南省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的情況及有關南僑機工的故事告訴了這位博士出身的年輕的海南省領導。一週後,他的秘書小楊給我打來電話,告知我周常委非常重視我提供的情況,在審閱了我的來信和有關資料後,批示由《海南日報》派出記者,及時奔赴雲南省採訪健在的瓊籍南僑機工。8月中旬,特派記者飛赴昆明,在毛毛細雨中尋訪這一段鮮為海南人民知道的歷史。8月底,《海南日報》等相關的報紙,以連載的形式,迅速地報導了發生在六十多年前南洋華僑回國抗戰的故事,詳細地報導了這3193名南僑機工中,有八百多名海南籍的機工,他們肩負著海外華僑的重託,惜別親人,回國抗戰,在祖國當時唯一的國際大通道滇緬公路上,冒著戰火硝煙,出生入死,夜以繼日,搶運軍需物資,運送忠勇將士,維修軍用車輛,用汗水、鮮血和生命譜寫了許許多多悲壯的篇章,1800多名英雄兒女,長眠祖國的西南邊陲滇緬公路。讓海南人民都知道,在中國抗戰史上,在南洋曾經有過這樣一群海南人,他們的愛國壯舉,感動過南洋人,感動了華僑領袖陳嘉庚。陳嘉庚先生當時曾說:
南僑機工多少往事可以追憶(11)
&ldo;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參加的人數多,這說明海南華僑是對祖國最關心的,是最愛國的,是最革命的。&rdo;
從此,只要看過《海南日報》的人,都會知道海南籍800多名南僑機工的英雄事跡了。
坐落在昆明市慶雲街156號,僅有十多平方米的雲南省南洋華僑回國抗日機工聯誼會,是南僑機工唯一的活動場所,它聯絡著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機工,是南僑機工的家。有一位記者在採訪這些老人的時候,說出了一句讓人回味深刻的話:
&ldo;這兒真是一塊淨土&rdo;。
是的,來這兒工作的人,幾乎都是義工或業餘者,有的甚至自己將款捐出,為南僑機工聯誼貢獻一點力量!
談到南僑機工聯誼會,聯誼會的秘書長陳達婭對南僑機工的感情和付出,實在是讓我難於忘懷。這位高原妹子,如同一匹被太陽曬黑、充滿活力的高原氂牛,默默地為南僑機工操勞奉獻,把聯誼會當成自己家似地照料,時刻關心著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主動解決老機工的困難,老機工在她心中佔有相當的分量。她是最年輕的南僑機工第二代人。她已故父親陳昭藻是一位海南瓊海籍的南僑機工,母親是雲南人。她和姐姐、弟弟,出生成長在雲南,對海南故鄉的情結一片空白。幾年前,她按父親的遺願,尋根回到故鄉海南省瓊海市九曲江鎮烏皮鳳樓村,呈現在她眼前的家,是一座破爛不堪、無人居住的祖屋。這就是海南人祖祖輩輩逢年過節都要燒香敬祖的地方。男人與祖屋,是海南家族傳宗接代的體現,是漢人漂泊移居海南島幾百年來,延續至今神聖無比的傳統習俗。總之,家就是&ldo;根&rdo;所依附的載體。
村裡相鄰,一棟棟用進口 &ldo;黑鹽&rdo;木料和紅磚建造的整齊的海南式祖屋,比比皆是,新建的更顯得高大和氣派。相比之下,陳昭藻的家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ldo;家&rdo;,而是祖屋遺蹟,門口長草,門內長樹,給人以心寒心酸。如今的海南農村,有華僑關係的農家,雖然主人僑居國外、一年間偶爾回來一趟,但家家的祖屋都會花錢僱同村的老人看管,保持香火不斷,祭祀先祖,財丁兩旺,後繼有人。
而陳昭藻的家,已人去屋破。他一生救國,魂留滇緬。村裡的老人會記住他的名字,記住他的一生;而年輕人,沒有見過他,也不會去打聽他。他們也許只會知道,這破屋裡的主人,是一位回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