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現實之間:史學史與政治史視角下的《續梁紀》 (第1/9頁)
張仕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歷史與現實之間:史學史與政治史視角下的《續梁紀》
張仕一
內容摘要:《續梁紀》是東秦初年人士匡恩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匡恩在《續梁紀》的史論中,注重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思辨性的評論與分析,並能夠抽象出普遍性的觀點,從而透過史論表達自身對於政治的主張,這體現了匡恩《續梁紀》在史識上的進步;但與此同時,匡恩為了宣傳東秦王朝的正統性,又運用了錯誤的唯心主義的“天命”史觀,這又體現了匡恩在史觀上的倒退。匡恩之所以要在史論中表達那些主張,主要是受到時代現實的影響,是為了維護太子秦序的位置穩定,並從而維護自身的利益,匡恩的主張部分地被秦高帝所採納,但最終卻並未能使太子秦序順利地繼承並坐穩帝位。
關鍵詞:《續梁紀》;東秦;史學史;政治史
《續梁紀》是東秦初期人士匡恩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其共五卷,以皇帝廟號、諡號命名其諸卷,有《悼皇帝》《明宗獻皇帝》《孝皇帝》《廢帝》與最後的《序敘》,記錄了梁朝晚期從梁悼帝至梁廢帝間四十餘年的歷史。《續梁紀》在成書後,匡恩將其與梁朝晚期人士魏斯的《盛梁紀》十五卷合併於一起,名為《二梁紀》,凡二十卷。匡恩在《續梁紀》前四卷的每卷末尾都有一段“論曰”,他的這些對歷史的論述,充分反映了其史學思想,對於研究梁秦時期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這些“論曰”中的一些觀點,也體現了匡恩的政治主張,反映與影響秦初的政治局勢。本文即擬從此角度入手,從史學史與政治史的視角出發,對《續梁紀》所反映的史學觀點進行分析。
一、《續梁紀》與匡恩
《續梁紀》共五卷,據《續梁紀》記載,《續梁紀》應該成書於東秦的“開陽十七年六月”。[(東秦)匡恩:《續梁紀》卷5,(東秦)匡恩編理:《二梁紀》卷20,《總敘》。]據匡恩自述,他之所以寫作《續梁紀》,首先是因為考慮到梁王朝的歷史“其間風雲本末,堪為鏡鑑;成敗浮沉,可資考談”,[(東秦)匡恩:《續梁紀》卷5,(東秦)匡恩編理:《二梁紀》卷20,“序曰”。]這明顯是屬於鑑戒史學的範疇。而匡恩之所以選擇記述梁悼帝到梁廢帝之間四十多年的歷史,則是因為“然《盛梁紀》之敘錄,止於永隆,悼、獻、孝、廢四帝之事,茲無良史”,[(東秦)匡恩:《續梁紀》卷5,(東秦)匡恩編理:《二梁紀》卷20,“序曰”。]也就是說是因為梁悼帝到梁廢帝之間的歷史此前沒有較好的史書。在這種情況下,懷著鑑戒史學的立場,匡恩撰寫了五卷《續梁紀》,並將梁人魏斯的十五卷《盛梁紀》與其合併,從而形成了一部二十卷的《二梁紀》,並在成書之後將其獻給了當時的東秦皇帝——秦高帝。[(東秦)匡恩:《續梁紀》卷5,(東秦)匡恩編理:《二梁紀》卷20,“序曰”。]以上是《續梁紀》的成書過程。
對於《續梁紀》的作者匡恩,《前秦書》中並無專傳,只是稍有提及:
開陽十六年,為皇太子。廢太子既好文房之事,頻與墨客交通,有東海何駱、平原匡恩、魯郡嚴湛、河東薛安、會稽孔補、豫章虞城、桂陽趙拓,號曰“東宮七友”,每談論詩賦,點校文章,以此終日矣。然時太宗為幷州,頻立戰功,名震大漠,太子頗患之,以是亦圖建功名於戎場。[(西秦)楊聆撰,(西秦)都雲令注:《前秦書》卷21《諸宗室世家·廢太子秦序》。]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能夠知道,匡恩的郡望為平原郡,其與廢太子秦序關係較為密切,且應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其他的相關資訊還是比較少。好在《開昌實錄》中存留有對匡恩更多的記載。《開昌實錄》捲上:
開陽十九年春,今上(秦太宗)摧破鮮卑,追北大漠。太子遂使人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