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時代 (第1/3頁)
覆舟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448年,1月1日。
今天是公曆法意義上的新年,也是少有的被全世界各國,無論文明和文化,都接受和公認的跨年節日,在中國被稱為“元旦節”。
\"元旦\"一詞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見可於《晉書》,原本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因此每年的元旦並不在同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完全勝利,民國總統孫中山先生為了順應世界潮流,決定接納公元紀年法,與傳統的農曆並行,並正式將每年的1月1日設為“公曆新年”。
此時1月1日還不稱“元旦”,也沒有正式的慶祝活動。
“元旦節”真正被中國接納,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和許多傳統主義者期望的不同,新中國的領導者是一群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們在紀法這一範疇中徹底取締了農曆,從此,每年的1月1日即是全世界的新年節。
公元歷,這個最早根據耶穌誕生的時間而簡單劃分的記錄,就這樣伴隨歐洲對全世界的影響力轟炸成為了公認的歷法。
雖然新年對奧地利人也是重要的節日,但經過了平安夜和聖誕節兩個大節後,廣大民眾已經沒有過節的餘韻,紛紛回到了繁忙的生產生活之中。
江天河的鍊鋼廠也如約再度開工。拜那群不當人的貴族混蛋所賜,許多自耕農的耕地遭到了侵佔。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兼併,農民要麼進山當土匪,然後被朱利奧的巡邏隊剿滅,要麼進城尋活路,成為廉價的勞動力。
得益於此,鍊鋼廠一經起爐就招引來了大批尋找生計的農民,他們像聞到蜂蜜味的老鼠一樣湊到任何可能招工的地點,甚至不需要江天河壓價,自己就把工資捲到了極低的水平——四十德涅爾每月。
這份工錢只夠勉強吃飽,連買煤炭的錢都不夠。
但農民仍然甘之如飴。
她雖然有所不忍,但她實在無力僱傭如此之多的工人,只能挑選出了要價最便宜的十五個人,其餘人只能失魂落魄地離開,尋找下一個缺人的工場。
一條人命,每個月40德涅爾,弗雷德裡克吃一頓早飯都不止40德涅爾。
或許這是剝削,或許這是壓迫,但這就是1448年的社會執行的自然規律。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十五世紀的話——這是一個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時代。
烏克蘭大饑荒餓死了300-700萬人,愛爾蘭大饑荒餓死了一百萬人,河南大饑荒餓死了三百萬人。
這是無情的歷史,很多人真的只配成為數字。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螻蟻,真的比不上王侯將相的一杯早茶。
鍊鋼爐的大火沖天而起。
四分之三是舊式鍊鋼高爐,負擔工場盈利的責任,四分之一是江天河親手設計的試驗場,她要在這裡憑藉零碎的記憶探索出效率和質量更勝一籌的鍊鋼法。
那四分之三的高爐是後來增設的,使用的是弗雷德裡克投資的一筆小錢:一千弗洛林金幣。按照民間普遍的商人貸款利率,江天河要在三年內湊齊一千三百弗洛林的還款。
其實皇帝原本並不打算要她還錢。
羅貝爾無慾無求,卻對身邊人關懷備至,這筆錢被皇帝看作籠絡羅貝爾的專項資金,砸出去就沒想聽到響兒——是江天河主動提出的貸款。
她放棄過很多次。
剛剛來到這個世界被當作女巫抓捕時放棄過,跟隨羅貝爾出逃安科納時放棄過,研製蒸汽機時又放棄了。
她怕自己這次也會一如既往地半途而廢。有時候,人不逼自己一把,是無法完成高尚的事業的。
“要麼‘產業升級’,要麼‘全部玩完’,沒有退路可言。”
為了在內戰後恢復維也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