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位攝影師建議改為“小切口大視角”,以表現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為主,而不是把它純拍成一部戰爭片。
由於該片的投入不大,而且導演張錚也是首次單獨執導。所以北影廠對於這部電影並不是特別重視。
由於當時膠片緊張,拍攝時廠子裡給的是黑白膠片。
劇組中實際掌鏡的攝影師雲文耀不甘心把此片拍成黑白電影。於是他突發奇想,能不能把製片廠庫存的彩色膠片搭配黑白膠片一起都用上呢?
他跑到片庫裡自己找。沒想到,居然翻出了三大盒比利時膠片,14小盒富士膠片。雲文耀樂壞了,再加上廠裡給的黑白膠片進行穿插,肯定能拍攝一個“黑白彩色穿插”的電影。
後來,四個品牌膠片拼湊出來的電影,居然為影片增添了許多魅力。
電影中沒有按照傳統的敘事手法和時空概念,而是將兄妹三人的情感和回憶交織敘述,來表現劇情。
比如趙小花回憶當年哥哥被抓壯丁逃走時,用的就是黑白鏡頭。
這樣,在電影中,現在與過去、彩色與黑白縱橫穿插貫穿,讓人耳目一新的拍攝模式誕生了,而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華夏電影史上的經典。
當時電影小花的第一批樣片從黃山寄回北影廠,負責審查的是一位著名導演。他審查之後認為:“戰爭片不像戰爭片,像是山水風光片,像神話故事片,建議重拍”。
這位審片者既是藝術片專家,也是戰爭片專家,代表著領導的意見。
接到北影廠的電報之後,劇組的幾位主要成員都很緊張,不敢跟其他攝製組人員說。
他們的回電是:鑑於季節已過,重拍再議。
影片全部拍攝完成之後,北影廠內部來了個“三堂會審”。領導們大多不能接受這種陌生的創作手法。
大部分人的觀點是:一會黑白,一會彩色,看的讓人頭都疼。
這時北影廠汪廠長經過考慮後發話了。他說,電影小花劇組拍的東西有點先進,大家不接受沒關係,讓老中青專家都來看看吧。
廠裡又請來鍾惦斐、李陀、鄭洞天等影評家。
看過之後,他們跟北影廠的意見完全相反,叫好聲一片。
這時這部電影的名字還不叫小花,而是就一個字,覓。
大家都對“覓”這個名字不太滿意。於是,導演張錚只能向鍾惦斐求助。在鍾老家,他沉思良久,突然抬頭看見窗臺上的花。他說,不如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華夏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這一世,電影小花的名字不會那麼曲折了。
季宇寧準備把劇本的名字直接就寫成小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