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無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爆裂鼓手》是個小故事,但有大命題,折磨與被折磨,都是表皮,甚至連成功都是皮。在這一點《爆裂鼓手》和《黑天鵝》異曲同工,都在展示成功光環下的黑暗面,為了成功而漸漸失去的人性。
其實成功沒有唯一的答案,成為大師名垂青史往往是偶然的事情。想要成功必須有一個要素,那就是熱愛。片中的安德魯從撕掉家裡的音樂海報時就已經不愛音樂了,他看著幼時的錄影帶流淚,他是那麼難過,卻沒有想過把鼓拿出來敲一敲。當他被老師一次次打罵後,他的初衷,他對架子鼓的熱愛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變態的想要追求極致的渴望,是那400多下的極限速度。
影片的最後安德魯確實做到了,他肯定會被現場的觀眾都記住,會進入林肯中心。但問題就在於進入林肯中心是否就意味著成為查理·帕克?實際上差得很遠。安德魯那個自殺的師兄肖恩凱西不但進入了林肯中心,而且是林肯中心的首席,他都沒有成為查理·帕克,更何況安德魯了。安德魯失去了成為查理·帕克的可能性,倒是很可能成為第二個肖恩凱西。他走上了跟肖恩凱西同樣的道路,都擁有了高明的技術,卻又失去了對音樂的熱愛。
查理·帕克之所以牛,在於開拓了爵士樂,將爵士樂帶到了新境界。手速400,林肯中心,只是成為一個好樂手的基礎,基本功過關了,才能正確詮釋樂曲,才能摸索著建立自己的音樂人格,才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音樂。
安德魯是有天分的,而且非常努力,也許他本來是真的可能成為第二個查理·帕克,但當他失去對音樂的熱愛後,無疑失去了這種可能性,這對無論是對他,還是對弗萊徹都是一個悲劇。
這就像一個人愛因斯坦似的天才在老師的壓迫下日夜做題,寫到食指流血,滿腦子全是試卷,終於考進了清華。能考進清華很牛,但對愛因斯坦來說,變成一個不在熱愛物理學,只會做題和考試的機器是不是巨大的悲劇?
從這個角度而言,《爆裂鼓手》是反勵志,反成功學的!
想明白《爆裂鼓手》要表達的東西後,該思考的就是如何改編的問題了。要把《爆裂鼓手》變成中國的故事肯定得做修改,因為電影講的是爵士鼓手的故事,爵士樂這東西,在國內不能說沒有,但實在太小眾了。
張然想到了兩種改編法,一種是把故事放到香江,張國榮就曾經拍過一部叫《鼓手》的電影;另一種是把鼓手換掉,改成其他的,比如說小提琴手,陳凱哥就拍過關於小提琴的電影《和你在一起》,裡面也有嚴師和高徒。
把故事放到香江有些麻煩,關鍵是會爵士鼓的演員不好找,因此張然選擇了小提琴手。把鼓手換成小提琴問題不大,小提琴同樣可以追求手速,同樣可以讓人熱血沸騰。張然記得一隻潘婷泰國的廣告片,在影片的最後啞巴女孩拿著滿身傷痕的小提琴,拉出《卡農》的時候,給人的衝擊力絲毫不遜於《爆裂鼓手》。
張然按照好萊塢三段式劇本的寫法把故事分成三塊,每一塊又進行細分,分別列出每一個階段的情節點,然後開始增添血肉。
雖然張然覺得電影是悲劇,不過在寫故事的時候還是儘量中立,站在客觀的角度對事件進行敘述,並不代入自己的情感,也不打算給出結論。到底是勵志,還是黑暗,讓觀眾自己判斷比較好!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張然讀了一遍剛寫的情節,感覺很滿意,「人應該掌握技術,但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否則就成了技術的傀儡,那就太可憐了!」
就在這時,敲門聲響起。
張然側耳一聽,是在敲自己的門沒錯。他看了一下時間,已經快十點了,大晚上的,誰在敲門?
他走到門口,開啟房門一看,竟然是季辰。
第7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