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界記錄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影片版
,時長24:30
文字版
正文7882字,如果您沒有時間和耐心全部讀完,我先把文章的重點、邏輯梳理一下:
摘要:
1、這篇文章講述了人生所有痛苦、一切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事與願違”,即「預期」與「現實」的不相符,以及如何消除二者之間的差異,讓生活“萬事如意”。
2、透過控制「現實」,使其符合「預期」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為「現實並不完全可控,且「預期」攀升的速度永遠比「現實」改善的速度快。
3、大腦的核心功能是基於過往的經驗在內部構建一個關於世界因果秩序的模型,進而不斷地對現實作出預測,然後透過與實際體驗之間的「預測誤差」修正模型,以進一步減少「預期」與「現實」的差值。
4、消除「預測誤差」的方式有兩種——「主動推理」與「感知推理」,前者透過改變“現實”,雖然短期內縮小了「預測誤差」,但長久以往只會導致誤差的增大,後者透過對感知到的一切如實接納且不評判干預的方式,可以從根本上減少人生的“事與願違”。
5、佛教的「正念」修行與其所要證悟的「無常」、「無我」、「苦」之智慧,本質上就是透過「感知推理」來熄滅人生痛苦,並逐步領會到客觀世界、內在感受與觀察主體的變化不定,且為了求生存,生命永遠不可能避免“不滿足”之苦。
6、「自由能最小化」原理闡釋了在“求存”意志的驅動下,一切生命系統的基本組織原理就是透過追求「預測誤差」的最小化來減少內部的「熵」,所以生命的意義並不存在,因為「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今天這篇文章如果你可以看懂,那麼毫不誇張地說,你就掌握了消除生活的一切不順心,讓人生“萬事如意”的方法。
人生的一切煩惱與痛苦,說到底,就是四個字——事與願違。
“事與願違”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即“事”)與“一個人對事實的預期”(即“願”)相違背。
不信的話,可以回想一下你所經歷過的所有焦慮、悲傷、失落、懊悔等痛苦,是不是都是因為“現實的發展”與“你對現實的預測”不相符?
例如,本來希望今晚可以酣睡8小時,結果半夜就驚醒,無法再次進入夢鄉;
原本期待著自己的身體可以一直健康,結果體檢結果偏偏不盡如人意,一堆小毛病;
本以為身邊的人會對自己有積極的評價,可無意間偷聽到到了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
與“事與願違”相對立的,是“萬事如意”,即現實生活完全順隨自己的意願,依照自己的預想進展,處於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
那我們究竟該如何讓人生少一些“事與願違”,多一些“事事順意”呢?
換句話說,如何讓“事”與“願”儘可能契合呢?
01
讓“事”滿足“願”?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竭力地控制、改變“現實”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與“幻想”,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一方面,我們作為一介凡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對個體來說,人生的境遇,分為“可以控制的部分”與“不可以控制的部分”,後者其實佔了大多數。
例如,我們可以在努力的過程中拼盡全力,但卻不能強求一定收穫到想要的結果;
我們可以盡力養生、呵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但卻依然無法避免某些突發的意外或者基因的病變;
我們可以確保自己與人為善,處處替他人著想,但不能完全決定他人的品行與對待我們的方式。
就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