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界記錄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也不是完全由我們掌控的。
比如我們雖然可以改變自己的主動思考與行為模式,但卻無法一蹴而就的修正潛意識中的自動化情緒反應.....
其次,即便我們神通廣大,一次次地操縱現實,令其滿足自己的欲求,但久而久之依然會發現,“期望”攀升的速度遠比“現實”改善的速度要快得多。
例如,人類文明的發展日新月異,如火箭般直衝雲霄,而一切創新與進步本質上都是在“調動和實現人類的欲求”。
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日益舒適和便捷,焦慮、抑鬱、強迫等精神障礙的發病率卻呈現出了指數級增長的趨勢。
這意味著,相較於物質文明極為匱乏的先輩,當代的人類而越來越難以對生活現狀感到滿意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每一次慾望的實現,例如賺到一大筆錢,和心愛的人約會等等,都會引發多巴胺的大量釋放,但與此同時,多巴胺產生的閾值也被無形中提高了。
因此,下一次,我們需要更強烈的現實刺激、在慾望層面實現更大的突破,才有望重溫與之前一樣的快感,否則就會感到乏味與不滿足。
之所以基因編碼出了這樣的情感設定,是因為這可以確保我們不安於現狀,為了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做出持續不懈的努力。
但一次次填滿慾望的溝壑,只會讓我們更貪得無厭,最終制造出“預期”與“現實”更巨大的割裂。
就連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均收入越高的國家與地區,或者物質生活水平越高的人群,從整體上來說,幸福度反而是更低的,越會在生活中體驗到“不如願”“不稱心”的匱乏感。
從前些日子“上海抑鬱症全國發病率第一”的新聞報道就可以見一斑。
因此,“事”無法完全控制,或者控制了也無法滿足“願”,那我們也許要從“願”的調整來入手。
02
大腦是一臺“預測機器”
關於如何調整”願“,或者說“如何透過管理預期來應對現實的無常變化”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大腦是用來做什麼的”說起。
多年來,神經科學、腦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破解一個難題:大腦最底層、最本質的功能是什麼?
最前沿的神經網路的研究發現,我們發現:大腦是一臺名副其實的“預測機器”。
正如心臟的主要負責向全身泵送血液一樣,大腦的核心功用就是“不斷地做出預測”。
這個理論被稱之為「貝葉斯大腦」。
(注:因為大腦預測加工的模式,可以用數學家托馬斯貝葉斯提出的“貝葉斯定理”來解釋,該定理指出,我們對某一外部事態之機率的評估由兩個因素決定:1、我們對該事態發生機率的初始信念;2、可用證據與該事態的一致性水平)
即我們的大腦無時不刻都在進行著「依據其對世界的先驗知識,對輸入的感官資訊做出原因推斷或者假設」的工作。
換句話說,大腦會憑藉過往的經驗、記憶等一切錄入的“資料”來構建一個關於這個世界因果秩序的模型。
在生命中的每一刻,大腦都會收集、統計新的資料來更新這個模型,而這個模型的唯一職責就是「生成對於當下與未來的預測」。
而當我們的“預測”與“實際感知到的世界”不相符的時候,就製造出了「預測誤差」。
然後大腦會依據「預測誤差」來更新內部的模型,從而在未來減少“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偏差,使之趨於完善。
因此,大腦的「貝葉斯推理方式」與當下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的工作原理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你投餵給它什麼資料,它就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