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醉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鐵柱在工廠度過了一個月,他逐漸適應了繁忙的日子,也贏得了工友們的信任。然而,他清楚自己並不真正屬於這個時代。每次抬頭看見車間外面飛馳的老式卡車和黑白電視機螢幕裡播放廣告,他都覺得恍如隔世。
學習英語的開始
儘管工廠裡大部分工友都說著中文,但張鐵柱發現,廠裡的技術資料和說明書偶爾會有英語標註。而鎮上集市裡的一些商鋪招牌,也夾雜著看不懂的英文字母。這讓他意識到,學習基礎英語是融入1993年的美國社會的第一步。
張鐵柱偶然從一名工友那裡借到一本破舊的《英語初學者手冊》,這是一本教基礎英語的書,內容簡單,卻對他來說頗有幫助。每天晚飯後,他都會在宿舍的角落裡拿著書,小聲朗讀著:
“hello,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工友們開始時覺得有些好笑:“鐵柱,你學這些幹嘛?咱在這兒用中文就行了。”
“你懂啥!”張鐵柱一本正經地說道,“時代在變,學點外語以後說不定能用得上。”
雖然大家笑他“未雨綢繆”,但張鐵柱依然堅持每天練習。漸漸地,他不僅能說出一些簡單的問候語,還能認出工廠說明書上的一些常見單詞,比如“switch”(開關)和“power”(電源)。這些微小的進步讓他感到些許成就感。
集市上的衝突
工廠發的工資雖然不多,但張鐵柱節儉慣了,攢下的錢夠他偶爾去鎮上的集市買點東西。一天,他決定去集市給自己買一條新腰帶。他穿著工廠發的灰色工作服,走進一家皮具店。
店主是個高大的白人男人,看見張鐵柱走進來,目光中帶著幾分不屑。他一邊整理貨架,一邊懶洋洋地問道:“what do you want?”
張鐵柱絞盡腦汁,終於擠出一句:“I want belt.”他的口音很重,但店主還是聽懂了。他隨手指了指牆上的一排皮帶。
張鐵柱挑了一條,看了看價格標籤,數字寫得清楚——15美元。他從口袋裡掏出15美元遞過去,但店主卻不耐煩地搖了搖頭,指了指櫃檯上的一個標牌,上面寫著“tax not included”。
張鐵柱皺起眉頭,雖然沒完全明白,但隱約知道需要加錢。他又掏出2美元遞過去,店主這才接過。
就在這時,另一個顧客走了進來,也買了一條皮帶。張鐵柱注意到,這名顧客和他買的是同樣的皮帶,卻只被收了15美元整。他頓時感到一股火氣直衝腦門。
“為什麼他不用加錢?”張鐵柱用生硬的英語質問道。
店主攤了攤手,不屑地笑了笑:“Local discount. You're not local.”
張鐵柱聽懂了一部分,大概明白了店主是在歧視自己。他緊緊攥著手裡的皮帶,氣憤不已,卻不知道該如何反擊。他想發火,但又害怕惹來麻煩,只能冷冷地瞪了店主一眼,轉身離開。
這次經歷讓他感到無助和委屈,也深刻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外來者在這個社會中面對的障礙和文化衝突。
與當地居民的交流
為了融入這個小鎮,張鐵柱開始有意接觸更多的當地人。他發現鎮上有一家教堂,每週都會免費提供午餐。雖然張鐵柱對宗教並不瞭解,但為了能吃上一頓熱飯,他決定去碰碰運氣。
教堂裡聚集了不少鎮上的居民,大家圍坐在長桌邊,吃著簡單的麵包和湯。張鐵柱低調地找了個角落坐下,沒想到一個金髮碧眼的年輕人主動走了過來。
“hey, you’re new here!”那人笑著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