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殺滅一切煩惱 (第3/7頁)
夢界記錄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據這些資料來更新內部的模型,進而對外部做出反應和預測。
如果上面的說法讓你感覺過於複雜,不好理解,那我們就來舉一個例子。
在下面這張黑白的圖案中,你能看到什麼?
但是,當你再看到下面這張照片時,你的判斷就會發生改變。
此後,你再看到第一幅圖片時,你就會自然覺得這是一條蛇。
因為大腦輸入了全新的「事前經驗」,所以我們就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感知和判斷。
這正是德國物理學家、生物學家赫姆霍茲在19世界60年代提出的「無意識推理」概念:
我們的感知並不單純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即視網膜接收到視覺訊號,然後把訊號原封不動地傳送給大腦,而是一個“自下而上”,即經過事前經驗的推理而得出結果的過程。
簡答來說,因為我們每個人大腦所儲存經驗的不同,所以面對同一個事物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判斷和反應。
這就類似於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情緒Abc原則」:面對同樣的現實,因為不同的人會又不同的信念與評判,所以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基於「無意識推理」,神經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
大腦在獲得實際的感官資料之前,會依據過往的經驗生成對外部世界的“預測”,並與世界透過感官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比較。
當「預測」與「實際感受」不一致時,便產生了「預測誤差」,然後大腦會據此調整內部的模型,以減少這種誤差。
如上圖,以我們的胃部感受為例,大腦中存在著一個對於“胃部感受”進行預測的內部模型。
如果我們之前的腸胃一直是舒適的,那麼基於過往的經驗,我們對下一秒腸胃感覺的預測依然會是“沒有任何疼痛”的。
但此時,我們忽然體驗到了一陣劇烈的腸胃痙攣、陣痛,這個“實際體驗”與我們大腦中的“預測”是不相符的。
自下而上的“實際的感官資料”與自上而下的“大腦的預測資料”相遇,產生的「預測誤差」會被上傳到大腦內部的預測模型,大腦會據此更新模型,做出新的預測。
這便是我們之前所說的“貝葉斯大腦”與“預測編碼模型”。
03
心理問題的本質:預測≠現實
預測誤差出現時,大腦就會透過製造強烈「情緒波動」的方式,來讓我們為“意料之外”的現實做好準備,應對風險,解決問題。
而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等其它心理問題,或者說人生一切痛苦的本質,正是我們大腦內部模型所給出的「預測」與我們對客觀世界的「實際感受」之間,出現了頻繁且越來越大的誤差,導致我們情緒的震盪幅度越來越大。
每一個焦慮、抑鬱與強迫朋友,對世界的預期都是十分“精確”且“高”的。
他們的腦海中總是充滿了“應該”、“必須”、“一定”要“完美”的信念。
或者說,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人生是不應出現意外的。
“高而精”準的預期,一方面,容易引發消極的聯想、提前的擔憂,因為擔心自己的預測無法實現,所以不自覺假設糟糕的情形,提前做出防禦、打算。
另一方面面對同樣的現實,悲觀者也容易做出消沉的解讀、詮釋,這也就是為何焦慮、抑鬱者眼中的世界遠比真實的世界更消極、灰暗。
例如,恐懼失眠的朋友,固執地認為自己每晚的睡眠狀況應當是完美無暇的,不僅要超過8小時,而且必須是深度睡眠,一夜無夢。
一旦稍微休息不好,就會激起強烈的不安與煩躁。
社交恐懼的朋友,內心根植著“別人一定要尊重、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