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首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又能開始念書,自己卻不能去私塾,臣子的心裡很不釋然。
因為不能上學,臣子心裡總是不死心,白天放羊是沒有時間的,晚上一有機會,他就跑到學校裡和相好的夥伴們睡覺,跟上老師學點東西。
隨著年齡的增長,臣子的求學越來越心切,小時候曾經看到的&ldo;二賢廟&rdo;裡的首陽小學,一直在他心裡惦記著,一門心思想到首陽村的學校裡去讀書,但後來卻讓他失望了,因為 &ldo;二賢廟&rdo;被侵華日軍拆掉蓋了炮樓。首陽小學被日軍拆毀以後,附近就再沒有正規的小學校了。
一九四二年夏天,永濟縣在離西侯度村五公里遠的匼河村成立了一所縣立高階小學校(也叫南廟學校)。聽到這個訊息以後,臣子心裡很興奮,一心想到縣立匼河高階小學去上學念書。但由於家裡很窮,生活困難,母親沒有答應他。
求學心切的臣子不肯甘休,一有空就纏著母親。執著求學的兒子總算纏動了善解人意的母親,通情達理的韓三倩見兒子求學心切,咬了咬牙,答應了臣子的求。
臣子去匼河高小是和薛順治一塊去的,學校根據他兩個人的實際情況,將薛順治插班在四年級將他插班在三年級。
在匼河上高小可不比在村裡,學校離家五公里路,吃住必須在學校。每星期只能是星期日才能回一次家。
學校有灶房,入灶的學生每月要給學校灶房交四十五斤麥面,才能在學生食堂裡吃飯。同村一共有五個在匼河高小上學的同學,其中有三個同學家庭條件比較好些,他們按照向學校的要求,給灶房交了四十五斤麥面,一直在學生食堂裡吃飯。臣子和薛順治兩個人,因為家裡都很困難,交不起四十五斤麥面,就不能在學生食堂裡上灶入夥。
不能入灶,但總要吃飯的。薛順治有個妹子叫薛賢賢,和匼河村的劉發祥&ldo;敬了盅&rdo;(敬盅,就是訂婚,是這一代的說法,)。劉發祥的家離匼河高小不遠,在劉發祥的請求下,劉發祥的母親每次做飯時總要多燒一點開水供兩個孩子用。每到吃飯的時候,臣子和順治就從薛順治未過門的妹夫劉發祥家裡提點開水,到學校泡饃吃。開水泡饃就是他們在匼河高小時期的伙食。夏天是比較好過的,兩個孩子每到吃飯時候,就用一個白鐵罐提點水去了學校。但到冬天就難過了,那個時侯沒有暖水瓶,白鐵罐不保溫,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開水提到學校時就已經涼了,一個冬天,他們都吃不到一頓熱飯。
生在亂世的孩子多數都是很苦的,在匼河高小裡,窮人家的孩子還是佔多數。交不起四十五斤麥面的學生,全校至少有八、九十個。富有同情心的學校領導瞭解到這些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困難以後,決定在學生灶上又成立了一個米湯灶。讓那些入不起學生灶的學生入米湯灶,由學校供應開水和米湯。
入米湯灶每月只需交幾斤小米和炊事員的工錢就行了,這和交四十五斤麥面相比較,負擔要輕的多,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和順治都入了米湯灶。
學生們一星期回家裡取一次饃饃,在學校裡用清米湯泡著饃吃一星期,生活的確是很苦的。臣子在每星期天回家取饃饃的時候,才有條件在家裡好好吃上兩頓熱飯。然後從家裡拿點秋麥混合或者面拌紅薯渣混合的窩窩頭,再拿點家裡用黃豆曬的醬豆或用蘿蔔醃製的蘿蔔乾鹹菜。這些就是他一週的全部飯菜。
因為灶房小,容納不下那麼多學生吃飯,灶房規定,六個人一組,分一盆米湯,由六個學生一人一天輪流到灶房用瓦盆端回宿舍裡。一九四四年九月的一天,輪到臣子值日端飯。吃早飯的時候,他便到灶房去給同學們端米湯。那天下著小雨,他端著米湯盆快步往教室裡走去,一不小心腳下滑了一下,把他摔倒了。&ldo;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