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可能與人的性格或天性有關,據李約瑟自己介紹,求學時代的他有一天突然鬼使神差般對科學史發生了濃厚興趣,後又把目光漸漸移向東方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1922年夏天,剛從劍橋大學岡維爾‐‐基茲學院畢業不久的李約瑟,無意中讀到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用英文在《國際倫理學雜誌》發表的一篇《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後果的一種解釋》的論文。文中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科學,&ldo;是因為按照它自己的價值標準,它毫不需要&rdo;。作者感慨道:&ldo;依我看來,如果中國人遵循墨子善即有用的思想,或是遵循荀子制天而不頌天的思想,那早就產生了科學。&rdo;[2]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後來任教清華、西南聯大、北大,並在&ldo;文革&rdo;期間跟在江青高翹的屁股後面一度呼風喚雨的馮友蘭。當年的李約瑟讀罷這篇奇文,於驚奇不解中生發出一系列感慨:許多年來,自以為高等民族的西方人對中國文明的無知、蔑視與偏見,以霸道甚至是渾蛋的邏輯搞出的所謂&ldo;歐洲文明中心論&rdo;與&ldo;中國文明西來說&rdo;等一系列偽學說,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已是極端的不公正和羞辱了,難道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承認中國有過科學?!該文闡述的觀點與自輕自賤的&ldo;小賤人&rdo;做派,對李氏的精神產生了極大刺激,文章的作者馮友蘭的大名,也一併長久地積存於他的記憶之中。
1937年11月,中國的淞滬抗戰最為悲情壯烈之時,三位中國留學生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門下拜師學藝,分別是燕京大學的沈詩章、金陵大學的王應睞和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一位南京藥商的女兒魯桂珍。三位黃面板的年輕人不僅給李約瑟帶來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還給他帶來了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堅定信念。這位大鼻子、藍眼睛的&ldo;夷人&rdo;,於人生中途突然轉向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研究,而這一抉擇,與他和中國學生,特別是早年畢業於金陵女子大學理學院、時年33歲的魯桂珍相遇有極大關係。對於李、魯建立的友愛之情,李約瑟本人曾在多種場合坦承地表示過,魯桂珍晚年也同樣不謙虛地&ldo;笑納&rdo;了。比魯桂珍大3歲的李約瑟,先是愛慕魯的美貌和她一顰一笑所展現的典型東方大家閨秀的風韻,連帶地引發了他熱愛中國文化的強大衝動與興致。而對中國文化強烈的喜愛,又促使李約瑟提出並思考一系列問題,正如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所言:&ldo;我對他們的瞭解越深,我與他們的思想就越相接近,這就導致我尖銳地提出一問題:為什麼在公元1‐15世紀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比西方更為有效並遙遙領先?中國究竟有哪些科技成就及其貢獻?為什麼中國的傳統科學一直處於原始的經驗主義階段,而沒能自發地產生近代科學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rdo;[3]‐‐這一連串的疑問,就是後來世人津津樂道的&ldo;李約瑟難題&rdo;(needhapuzzle)[4]的雛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