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仁義之劍,設於長安百姓的禁錮 (第2/2頁)
不吃煙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慨道。
張修側目譏嘲道:“能據舊府,必定是聚集鄉勇青壯之人,他們藏著不動就是為了配合劉牧攻破長安,可鄉老終究只是鄉老,某幾句話便可以讓他們放棄從內部響應劉牧的機會,這就是人心。”
“不太懂。”
射援想了半天,最終搖了搖頭。
他通軍政事,但對於人心,遠沒有五斗米道來的擅長。
“很簡單。”
“他不想做罪人。”
張修垂袖走向遠處,淡笑道:“一個忠君的鄉老,上要為此戰負責,下要為依靠他的鄉勇負責,某相信長安有不少人願意為大漢,為漢天子赴死,可他們承受不起因為自己,而令大漢敗走。”
“是嗎?”
射援側目而視。
“大鼓。”
“太過仁義了。”
“若某以長安百姓為要挾,你說受折磨的是天子,還是百姓?”
“天子可以心懷百姓,但他不能與百姓站在一處,不然會讓百姓認為,天子可以為了他們,而對我們妥協。”
張修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神采。
似乎,世間萬物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
“百姓。”
射援複雜道:“他們忠君不畏死,卻怕自己成為漢天子的束縛,而恰恰這一份束縛,是劉牧自己所加持,仁義是一柄雙刃劍,傷人又傷己。”
“聰明。”
張修笑了笑。
李懷身為鄉老,沒有站在高位想過。
若是長安內亂,他持刃大開殺戒,只會讓王師更加憤怒,不惜用性命來攻破城池的防守,而非是為了百姓妥協,從而退兵回洛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就是地位不同,所產生的差距。
故而,他僅用幾句話,便瓦解長安內亂。
若非當初射援沒有阻止摧府焚鼓,長安百姓早就被壓下去了,何必還多跑一趟,用言語去平息城內可能發生的叛亂。
王師紮營,未曾攻城,更未分兵。
一連兩日,令城內軍卒,百姓愈發壓抑起來。
長安城外。
大漢王師軍營,帥帳之中。
劉牧將夏侯蘭呈遞的密報遞給程昱,問道:“張任投誠,不對,不應該說是投誠,算得上以身飼虎,你們以為可信嗎?”
“陛下。”
“輿圖應當不假。”
戲志才查閱著輿圖,沉聲道:“這些年,監州尉有繪製輿圖,臣在鎮國府見過益州的草圖,沒有這份精細,但大體的脈絡並不差。”
“嗯。”
程昱眉頭微微揚起,說道:“南中義從,七姓夷王,臣不太懂這個所謂的三十六寨酋長,七十二洞夷邦洞主,都是部族嗎?”
“算是。”
“南中多山嶺,且瘴氣極多。”
“他們都是建設木寨,或者開闢洞穴而生。”
“監州尉有記載,南中最大的部落居於益州郡的滇池一帶,以前自稱滇王,後來大漢統御天下,其族之主稱為南王。”
“這些人生於大漢境內,卻與南域烏戈國,撣國交好。”
“據悉,此次是由益州郡豪強雍闓牽頭,為劉焉拉攏南中各部,其統帥便是南王,麾下皆是各部首領!”
昨日入營的史阿,不假思索的對眾人闡述道。
:()三國:我,真皇叔,三興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