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第2/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見於《荀子》一書《勸學》、《修身》、《不苟》、《非十二子》、《天論》、《正名》、《性惡》等22篇,都為葡子親著其他10篇,有的為荀子弟子所論,有的為荀子所纂輯的資料,它們都是我們研究荀子的思想和事跡的主要材料
二、性偽之分
人性論是荀子社會政治觀、倫理觀、教育觀等的理論前提,是荀子思想體系中最富有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闡述,對後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人性是什麼?荀子說: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荀子&iddot;性惡》)又說: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同上)
認為人性的所有內涵,都是自然生成的,都不是後天的學習、人為所能有的
這種&ot;天就&ot;之性,也就是天然屬性荀子在&ot;性&ot;前加一&ot;凡&ot;字表示統括,也就排除了人性中有非天然屬性的存在,肯定一切人性皆屬天然
荀子是一個重視實證分析的思想家,為了準確表達他的人性學說,他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概念,並對此進行了界定他說: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粗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荀子&iddot;正名》)
荀子這裡對&ot;性&ot;、&ot;偽&ot;、&ot;知&ot;、&ot;能&ot;四個表示概念的語詞分別下了兩個意義不同,但又互相聯絡的定義荀子這裡對&ot;性&ot;所下的定義,人們過去都有所誤解&ot;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ot;,人們都解&ot;所以然&ot;為&ot;所已然&ot;,以為&ot;以&ot;與&ot;已&ot;同照此說,則這兩個定義中的&ot;性&ot;都是同一概念,都是指的人性但從下文荀子對&ot;偽&ot;、&ot;知&ot;、&ot;能&ot;所下的定義看,這是錯誤的&ot;生之所以然謂之性&ot;在形式上與&ot;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ot;、&ot;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ot;同,將它換成&ot;所以生之在人者謂之性&ot;意思不變,即人們所據以生存的東西叫做性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