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第2/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佛的態度,顯然不像韓愈那樣斬釘截鐵他批評人們對佛教&ot;惑之者溺於其教,而排之者不知其心&ot;,因此&ot;雖辨不當,不能使其徒無嘩面勸來者,故使其術若彼其熾也&ot;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就有很多人站在中華本土文化的立場上對它進行過排擊,但越是排擊,佛教在中土越是昌熾,終於與儒、道二教鼎足而三,甚至有壓倒二教之勢李翱認為這是因為佛教對普通百姓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而批評佛教的人又沒有真正理解佛教,即&ot;不知其心&ot;李翱雖然反對佛教,但同時也承認佛理可以正心在《與本使楊尚書請停修寺觀錢狀》一文中,他感嘆&ot;天下之人以佛理證心者寡矣&ot;他把佛教理論與佛教形式(土木鋼鐵)作了明顯的區別,從文章的口氣來看,反對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因此,李翱對佛教的態度,不是簡單的罵倒,而注意吸取佛教的思想營養,自覺地將這些思想營養融合到自己的理論系統中去他的學說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佛學,特別是佛教禪宗的理論據計有功《唐詩紀事》卷35載,李翱任朗州刺史時,有贈禪宗僧侶藥山惟儼詩二首,其中有&ot;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ot;之句,可以證明,李翱不僅與佛教禪宗高僧有很深的交情,而且虛心向這些高僧請教佛教義理,並深有所悟
李翱自覺吸取佛教的心勝學說,目的在於發展儒家的心性理論他對佛理吸收的同時,強調六經之旨是&ot;列天地、立君臣、親父子、別夫婦、明長幼、泱朋友&ot;
1他讚頌孔子是&ot;聖人之大者也&ot;2他服膺儒學,在《與淮南節度使書》中,他說:&ot;翱自十五已後,即有志於仁義&ot;與他同時的韓愈首倡振興儒學,攘斥佛老,李翱作為韓愈的朋友兼學生,也為儒學復興搖旗吶喊他與韓愈所不同的是,韓愈攘斥佛老,主要從外在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方面立論,而沒有能在心性論方面講行&ot;鞭辟近裡&ot;的闡發韓愈在這方面的缺陷也成了他被後人批評的主要口實李翱反佛也涉及到佛教流行對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的蠹害,對中華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衝擊等方面,但他能在心性方面吸收佛教的學說,嘗試創立一套新的心性論,以發展儒學,彌補儒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他的理論成就主要體現在《復性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