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一篇 回目錄
大唐文儒 柳宗元
(773‐819)
一、輔時及物 參加革新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蒲州解縣(今山西永濟縣),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出生於當時的京城長安
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ot;河東三著姓&ot;柳宗元曾自豪地說:&ot;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ot;[注]自北魏以來,柳宗元的祖先世代顯宦,到唐朝,河東柳氏作為&ot;關隴集團&ot;的一個有勢力的家族,在朝廷中據有顯赫的地位就拿高宗一朝來說,柳氏家族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多達20多人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計程車族範陽盧姓,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ot;德風&ot;與&ot;功業&ot;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ot;吾宗&ot;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ot;安史之亂&ot;剛剛平定2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聞見和感受
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的支援,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但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衝,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注]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裡,盧氏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薰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ot;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ot;[注]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瞭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ot;統合儒佛&ot;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良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