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注因此,他們主張凡是與《春秋》無關的傳注,應予刪削在回答&ot;無經之傳,有仁義誠節、知謀功業、政理禮樂、謊言善訓多矣,頓皆除之,不亦惜乎&ot;的責難時,啖助回答說:
此經《春秋》也,此傳《春秋》傳也非傳《春秋》之言,理自不得錄耳非謂其不善也且歷代史籍,善言多矣,豈可盡人《春秋》乎[注]!
這樣,經學更加簡明,較少繁雜蕪穢之弊今觀現存陸氏三書,確實做到了這一點這也是啖、趙、陸的《春秋》學能風靡中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三、問理本生人為重 論治亂變而得中
啖、趙、陸新《春秋》學的出現,與中唐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有密切的關係
兩漢以來,儒家經學一直以章句與註疏作為主要形式儒家義理被淹沒在訓詁義疏的海洋之中,學者把明章句、通訓詁作為&ot;窮經&ot;的目的,把畢生的精力耗費在裡面,使儒學失去了原來切近社會、重視實踐的活力,而且學者成了書蟲,不再考慮、關心社會,關心生民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經學成為少數門閥士族的傳家之學,世代相傳,儒家文化喪失了它的大眾性一面部分學者死守章句,不知變通
因此,經學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到隋末唐初,這種章句之學已開始受到批判
隋末大儒王通著《中說》,以闡明儒家之道為己任,而對儒家文化的內在精神作出自己的理解,提出&ot;通變之謂道&ot;,&ot;道能利生民&ot;,主張通變,重視生民,使儒學能切合現實,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到了中唐,逐漸形成一股懷疑思潮面對唐王朝建立後逐漸發展的社會矛盾,部分學者對舊的章句之學的傳統觀念和方法表示懷疑,提倡富於批判精神的一家獨斷之學劉知幾《史通》就是這一學派的代表,這股懷疑思潮,是唐代中後期儒學復興運動的前奏啖助、趙匡、陸淳等人的《春秋》學,正是這一思想的繼續他們的經學研究具有&ot;通經致用&ot;的時代特點趙匡在《舉選議》中批評那些遠離實用的章句之徒說:
疏以釋經,蓋整蹄耳明經讀書,勤苦已甚,既口問義,又誦疏文,徒竭其精華,習不急之業而其當代禮法,無不面牆,及臨民決事,取辦胥吏之口而已[注]
他看不起那些&ot;口問義、誦疏文&ot;的讀書人,認為這是白費精神去學習那些無助於自己,無益於社會的業務陸淳曾對呂溫說:
良時未來,吾老子少,異日河圖出,鳳鳥至,天子鹹臨泰階,請問理本,其能以生人為重,社稷次之之義發吾君聰明,躋盛唐於雍照者,子若不死,吾有望焉[注]!
在陸淳看來,國家政治的根本在於&ot;生人為重,社稷次之&ot;這樣,陸淳等人在章句訓詁盛行於世的時代,獨具慧眼,重申儒家文化的用世精神,他們的主張代表了對兩漢以來經學的反動以及向儒學原旨復歸的歷史潮流柳宗元曾概括陸淳著作的中心思想是&ot;以生人為主,以堯舜為的&ot;[注]啖助也說:&ot;夫子之志,冀行道以拯生靈也&ot;[注]他們繼承了儒家的&ot;仁政&ot;理想,並將其貫穿在《春秋》學研究之中如在《春秋微旨》捲上解釋魯莊公四年&ot;紀侯大去其國&ot;一條經文,陸淳不採三傳舊說,認為&ot;天生民而樹之君,所以司牧之&ot;,因此,非賢非德之人不應居於統治地位如果&ot;捐軀以守位,殘民以守國&ot;,這是三代而下&ot;家天下&ot;的惡果,不是儒家提倡的理想制度他實際上是利用儒家理想之&ot;道&ot;,對專制制度進行批判又如在《春秋集傳纂例》卷6《軍旅例第十九》中,陸淳記啖助之語說;觀民以定賦,量賦以制用,於是經之以文,董之以武,使文足以經綸,武足以禦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