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少年時代,孔穎達曾師從當代大儒劉焯為學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與孔穎達同郡劉焯聰敏沈深,學通五經及諸家註解,並對《九章算術》、《周髀算經》
以及天文推步,測量山海之術,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經述議》,見解獨到,多所創見論者以為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沒有比他更好的了與當時另一位博學宏儒劉炫,同稱&ot;二劉&ot;當時儒學南北分裂,經籍散亡,學者求師無門,一些精通漢師家法的老師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謝世,於是,&ot;二劉&ot;便出類拔萃,秀出其間,遂為後生鑽仰之名師&ot;天下名儒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ot;(《隋書&iddot;儒林傳》)孔穎達就是這千里負笈的佼佼者但是,劉焯性情孤傲,懷抱不廣,不僅吝於財貨,責求束脩,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諸生孔穎達初來,很受劉焯輕視,並不以禮相待但一經穎達向他執經問難、發表意見,劉焯見其答難問對,出人意表,能發人之所未發,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
孔穎達在名師門下兢兢事學,虛心求教,在從前所學的諸經註解外,百丈竿頭更進一尺,《左傳》於服注外又通社預集解,《尚書》於鄭注外再通孔安國傳(即偽孔傳),為後來他勝任《五經正義》的編纂工作墊下了豐厚的學植學成業就,劉焯欲留穎達同館共授,切磋學問,穎達謝絕了明師的好意,滿載而歸,下帷教授其時他僅20餘歲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改元大業隋文帝晚年&ot;不悅儒術,專尚刑名&ot;(同上),關閉天下學校,唯留中央國子學一所,生員72人,於是欣欣向榮的儒教事業,一朝又復歸萎縮煬帝即位後,為了籠絡人心,粉飾太平,又兼生性喜愛文學經籍,於是再開學校,重興儒業,&ot;徵闢儒生,遠近畢至&ot;(《隋書&iddot;儒林傳》)
孔穎達應時而出,應舉明經,對策高第,授任河內郡學博士大業年間,隋煬帝廣徵天下宿儒,集中於洛陽,由門下省主持,仿當年漢宣帝石渠議經、漢章帝白虎論禮之故事,下令在洛陽舉行大規模的儒學討論大會孔穎達以明經高第參加了這一盛會
為響應皇帝明詔,經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領之徒,從四面八方雲集洛陽,以文會友,研經討古,為統一的隋朝政權添上教化大興的濃墨重彩時承文帝廢學之後,老師宿儒,若陸德明、魯世達、劉焯、劉炫之徒,都應時而出,登壇執經,各窮懸河之辯;論難問對,共研先聖之理孔穎達少年老成,英才秀髮,斬關奪將,舌戰群儒門下省納言(侍中)楊達評第高下,以穎達為最,奏之皇帝煬帝以孔穎達為太學助教,陸德明為國子助教其時穎達年方32歲,是應詔諸儒最年少的大師
被他擊敗的&ot;先輩宿儒&ot;都心懷羞恥,憤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穎達,幸得禮部尚書、愛才思賢的楊玄感出面保護,將孔穎達藏於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倖免於難孔穎達憑著自己的淵博學識終於進入國家中央的教育和學術機構,在更好的環境、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經學研究工作
二、十八學士登瀛州 五經正義傳典型
隋末天下大亂,孔穎達避難於虎牢(在今河南滎陽)李淵建國,海內一統
李世民因創業徵戰之功,特授天策上將、領司徒、封秦王他悅禮敦詩,愛才若渴,開府治事,形同小朝廷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解鞍歇馬之後,愛尚儒教,屬意文學,特設文學館,招攬天下文士,為治國平天下儲備人才文學館位於宮城之西,地靜景幽,無車馬之喧;典籍充棟,有蘭臺之盛這年十月,孔穎達等18人同日被授為文學館學士,號稱&ot;十八學士&ot;十八學士都是當時經學通明、文彩飛揚的優秀人物,杜如晦、房玄齡甚至是李世民的心腹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