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充鑑於&ot;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ot;(《正說》),因撰《語增》、《儒增》、《藝增》諸篇駁正之;鑑於俗儒俗言俗行,故在《超奇》、《程材》、《謝短》刺譏之但是王充對儒家的五經並不非毀,認為是大道之藏,真理所在;對儒家的祖師孔孟並不輕蔑,猶奉為聖賢;對儒家理論的許多重要方面尤多發揮;特別是對儒學的核心內容&ot;仁義&ot;,更是讚不絕口他多次說:&ot;國之所以存者,仁義也民無仁義,傾國亡主&ot;因而呼籲王者&ot;重禮愛義&ot;、&ot;率無禮之民,激無義之士&ot;的儒生在治國方略上,王充認為:&ot;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一日養力&ot;養德即教化,養力即耕戰二者相須而行,國乃大治,&ot;二者偏駁,各有不足&ot;
因此他十分反對韓非養力不養德,任刑不任禮的法家想思,特著《非韓》之篇
總之,無論就王充所接受的教育,還是就其思想體系,感情色彩來看,王充都是一個地道的儒者他知識淵博,博古通今,議論風發,文章燦然,是東漢一代大儒,也是中國儒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儒他追求真理,堅持實誠,痛斥虛妄,與盛行一時的章句之儒,神異之說大異其趨有時甚至不免問及儒家聖賢,非及孔孟,於是受到傳統學者的非議,甚至被現代學者樹為孔孟的對立面,這不是肆意歪曲,就是一知半解章太炎先生說王充&ot;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向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摘,不避上聖僅得一人焉,可以振恥&ot;(《檢論&iddot;學變》)實為知人之論!
(舒大剛 撰)
主要參考書:
(1)《後漢書&iddot;王充傳》
(2)蔣祖怡《王充卷》
(3)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
(4)黃中業陳思林《論衡選譯》
(5)金春峰《漢代思想史&iddot;王充思想剖析》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回目錄
經學大師 鄭玄
(127‐‐200)
鄭玄是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ot;小統一時代&ot;他對儒家經典的注釋,長期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官方教材,收入九經、十三經註疏中,對於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的流傳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上篇 鄭玄的生平事跡
一、家世與童年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人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卒於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
鄭玄的家世本來比較顯赫其遠祖名叫鄭國,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後世封為朐(渠)山侯鄭玄的八世祖鄭崇,字子游為高密大族,西漢哀帝時官至尚書僕射,《漢書》中有傳鄭崇為人剛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與宦官、倖臣董賢等作鬥爭,後來佞臣誣陷,慘死獄中到了鄭玄出生時,鄭氏家族已經敗落了,他的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都沒有出仕,只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也比較貧寒
鄭玄自幼無資聰穎,又性喜讀書,勤奮好學他從小學習書數之學,到八九歲時就精通加減乘除的算術,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過他,即便是讀書人,不專門學習書數者也趕不上他到了十二三歲,他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這儒家&ot;五經&ot;了同時,他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ot;占候&ot;、&ot;風角&ot;、&ot;隱術&ot;等一些以氣象、風向的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
鄭玄自少年時就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