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致於《養性》之書,《自紀篇》明明敘在充晚年窮居老病時所作,更在諸書之後,不可與《論衡》之書相混同由此可見,《譏俗》、《政務》、《論衡》、《養性》各自為書,不相雜廁即或諸書有的內容經王充晚年改定,收入了《論衡》
定本之中,其改動也是非常之大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同書的改隸如世以為《備之》、《禁酒》是《政務》中的兩篇,《節義》是《譏俗》中的一篇,《養氣》是《養性》
中的一篇,都不見於今本《論衡》之中,即是明證
今本《論衡》中有不少譏時俗、言政事的內容(儘管沒有說節義,講治道),如果說是《譏俗》、《政務》之書的改隸還差可成立的話,那麼《養性》之書的內容卻是在《論衡》中難尋蹤影的相反,我們從中找到的只有他對道術方技的批判:
如前所說,王充在《道虛篇》中否定了&ot;老子之術,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ot;;王子喬之輩&ot;闢穀不食,遂為仙人&ot;;道家相誇的&ot;真人食氣,壽而不死&ot;;&ot;導氣養性,度世而不死&ot;;&ot;服食藥物,延年度世&ot;等等長生不老之術的可行性還在《無形篇》中重申這一批評,堅信&ot;用氣為性,性成命定形不可變化,命不可減加&ot;大概說來,《論衡》主要作於壯年,其時意氣風發,頗具指點江山,糞土當年的豪情,因此其中注意的是疾虛妄,求實誠的學術問題晚年著《養性》,年漸70,&ot;志力衰耗&ot;,&ot;志窮無如&ot;,常有&ot;歷數冉冉&ot;,日薄西山,壯志不酬,晚景索莫之態難免不有&ot;終祖&ot;之懼,於是將養生益年提上日程此亦少壯重事業,老來迷養生之常情養生的內容既不見於今本《論衡》,其已失傳當無疑問了
就是今傳的《論衡》一書,在寫成之後,因其議論&ot;違詭於俗&ot;,&ot;不類前人&ot;,因而遭到種種非難,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她得以流傳,還要感謝蔡邕、王朗二人的賞識與看重謝承《後漢書》記載:
王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恆秘玩以為談助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ot;不見異人,當得異書&ot;問之,果得《論衡》之差由是遂見傳焉
以上這段文字見於李賢《後漢書注》所引蔡邕,東漢末人;王朗,三國魏人
可見在王充卒後100餘年,《論衡》一書方始流傳於世
在流傳過程中,《論衡》在篇章上也有脫落,今傳85篇,其《招致》一篇,即有錄無書,至於散見於各種類書和古注的王充佚文殘句則更多,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第四冊附有較全的輯補《論衡》原書篇章的多少,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四庫提要&iddot;子部&iddot;雜家》《論衡提要》說:&ot;然則原書實百餘篇,此本85篇,已非其舊矣&ot;其依據是王充《自紀》&ot;吾書才出百&ot;一句話近人劉盼遂從之,特作《王充論衡篇數殘佚考》刊載於《古史辯》第四冊今人也有懷疑此說者,蔣祖怡《王充卷》(143頁)認為《論衡》原本85篇,所謂百篇者,係指王充的所有著作,包括《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在內我們認為,85卷說較為可靠,不過&ot;百篇&ot;之數既不是《論篇》的篇數,也不是王充所有著作的總和王充在《扶文篇》中直接言及《論衡》篇數時只說&ot;《論衡》篇以十數&ot;,不言以百數(劉盼遂先生說&ot;十&ot;為&ot;百&ot;字之誤,缺乏版本依據),足見《論衡》本身不出百其次,後世史家作傳,著錄《論衡》,都一致作85篇,並無百篇之說,自謝承《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