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漢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會稽陽亭亭侯是漢代軍功爵之一漢制,從軍立功者,依軍功大小可食邑於縣、鄉、亭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鄉以上則是縣亭的大小,約相當於後世的堡或村級別不高,但可坐食其稅,是個中小地主可惜好景不長,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發事變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無爵可繼,有家難歸,王充的祖先們只好就近安置下來,男耕女織,以農桑為業,成了會稽郡人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驍勇使氣,結果結怨甚多,眾人皆怨一遇天災歲歉,王充的祖先們又幹些攔路搶劫,殺人越貨的勾當,弄得千夫所指在王充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漢末年天下動盪,秩序大亂,王汛擔心亂中被仇家綁票,於是收拾細軟,&ot;舉家擔載&ot;,或肩挑,或車載,離開陽亭,先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最後留居於錢塘縣,以轉手倒賣,賈販經商為業由此可見,王充的家世,由先秦王孫,而西漢封侯,進而農桑賈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的父輩共有二人:王蒙、王誦王誦即是王充的父親王充祖輩好勇任氣之習,至王蒙、王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終於又與地方豪強丁伯家結下深仇,錢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舉家遷入上虞
這真是一個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時,已是&ot;貧無一畝庇身&ot;,&ot;賤無鬥石之秩&ot;,再加&ot;宗祖無淑懿之德&ot;確實是一個&ot;孤門細族&ot;之家(《自紀》)
在這個家裡,迎接王充降臨的,不僅沒有任何財產、名譽地位,而且更讓他背上了一個先人無德,祖宗無行的沉重包袱以致後來王充成名後,還有人以此來譏諷他
王充在《論衡&iddot;自紀篇》中詳盡地記載了這些家庭狀況,是比較真實的對此,劉知幾卻不以為然,認為:&ot;王充之《自紀》也,述其父祖不肖,為州閭所鄙&ot;,&ot;必責之以名教,實三千之罪人也!&ot;(《史通&iddot;序傳篇》)實在不是通達之論
二、幼讀經史
王氏家族雖然不是地方大戶,但還沒到揭不開鍋的地步,田昌五《王充評傳》
說&ot;他的家庭是屢受排擠而行將落入貧苦勞動群眾隊伍中的家庭&ot;(《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這個估計是合乎實際的王家祖宗儘管在社會上大耍無賴,好勇鬥氣,但對王充還是十分痛愛的,也十分注意培養《後漢書》本傳說:
&ot;充少孤,鄉裡稱孝&ot;似乎他從小不是失去父愛,就是缺乏母慈這並不符合實際王充《自紀》曰:充少&ot;有巨人(大丈夫)之志,父未嘗答,母未嘗非,閻裡未嘗讓(譴責)&ot;可見雙親俱在,且很慈愛,未嘗見背王充少時,不喜歡押呢戲辱等無聊遊戲其他小孩喜歡掩雀捕蟬,戲錢爬樹,王充從來不去參與,表現出孤介寡和,端莊嚴整的氣質這引起王誦的重視,六歲便教他讀書寫字,八歲進他上小學書館中學童百餘人,都因過失和書法不工遭到先生體罰,唯有王充書法日進,又無過錯,未嘗受責學會寫字,王充告別了書館,開始了儒家經典的專經學習和儒家道德的修練
《自紀》說:
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
可見王充接受的正規教育仍然是儒家的倫理,使用的系統教材仍然是儒家的經典《論語》《尚書》,與常人並無兩樣鄉學既成,王充乃負笈千里,遊學於京都洛陽在洛陽,王充入太學,訪名儒,閱百家,觀大禮,大開了眼界,大增了學問,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實的學術風格
三、負笈京師
東漢的京師在洛陽,當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