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先談自然揚雄繼承老子&ot;道法自然&ot;的思想,說:&ot;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ot;循即因循,指歷史的繼承性;體自然即遵照自然法則,是客觀的規律性前者是儒家的&ot;因循&ot;重史的傳統,後者是道家自然無為的精神前者重視人文的經驗,後者重視自然的法則揚雄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主張既&ot;循&ot;又&ot;體&ot;,繼承歷史的經驗,依準自然的規律,相輔相存他說:&ot;其所循也大,則其體也壯;其所循也小,則其體也瘠;其所循也直,則其體也渾;其所循也曲,則其體也散&ot;繼承歷史的東西越浩大、率直,他體驗出的自然法則就越壯盛渾厚;否則繼承歷史的東西越細小、迂曲,其體驗的自然法則也就越微薄、疏散在人文和自然的關係上,揚雄認為自然是主幹,人文是表末:&ot;故質幹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也&ot;(《太玄&iddot;玄瑩》)人事有增減,歷史經驗也可損益:&ot;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
因而循之,與道神之革而化之,與時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化,天道乃馴&ot;(同上)如果所循有礙於識道,就應當變革損益因循的目的是為了使道發揮神奇的效用;損益的目的是為了合乎時宜,順應現實能因能革,天道才順利地體現出來自然是無為,因革是有為,揚雄說:&ot;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則;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時,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喪其紀&ot;因循和變革是事物生長、成就的條件,這分明是有為;但因革又必須得時,這就是體自然,這又是無為揚雄用&ot;循&ot;和&ot;體&ot;將道家的自然無為和儒家的極積有為結合起來了,更準確地說是在儒學有為中加入了道家自然的內容
其次談&ot;物極必反&ot;,老子指出差別來源於對待,對立的雙方可互相轉化;莊子則否認差別,妄圖取消對待以達到事物的齊一;儒則不然,認為差別出於自然,反對&ot;不揣其本而齊其末&ot;的作法,主張維護社會等級秩序揚雄繼承了老子&ot;物極必反&ot;的觀點,同時也繼承了《周易》&ot;履霜堅冰至&ot;的條件轉化論,認為相對待的事物可以轉化,但必須是有條件的他說:&ot;一判一合,天地備矣;天日回行,剛柔接矣;還復其所,終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瑩矣&ot;(《太玄&iddot;玄扌離》)又說:&ot;天地相對,日月相劌(會),山川相流,輕重相浮,陰陽相續&ot;(同上書《玄告》)這裡承認對立面的轉化接著他又說:&ot;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牙(芽),極寒生熱,極熱生寒,信(伸)道致詘(屈),詘道致信&ot;(同上書《玄扌離》)又說:&ot;盛則入衰,窮則更生,有實有虛,流止無常&ot;(同上)又說&ot;極盛不救,天道反也&ot;(同上書《玄測》)指出轉化的條件是&ot;極&ot;是&ot;盛&ot;,是事物發展推到了突破穩定性的極限之時這與莊子不講條件不分場合的隨意轉化、主觀齊一要現實得多,也要合乎客觀實際得多,同時也對先秦儒家處於萌芽狀態的條件轉化說作了更生動的說明和論證
再次談揚雄的玄學體系如前所述,《太玄》是他妙極天文歷數知識的傑作,也是他融合儒老道論的典範玄是什麼?桓譚說揚雄所說的&ot;玄者,天也道也&ot;,即&ot;宓羲氏之易,老子之道,孔子之元&ot;宓羲之易指原始的《易經》;孔子之元即《文言》之&ot;乾元、坤元&ot;揚氏《太玄&iddot;玄圖》曰:&ot;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ot;《易大傳》曰:&ot;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