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以&ot;無共&ot;、&ot;無別&ot;指對概念概括和限制的極度荀子認為共名與別名既相區別又具有同一性,這實際上表達了概念上下間的邏輯關係&ot;推而別之,別則有別&ot;,是說一個別名之下還有更小的別名,前者相對於後者,也就從別名轉化成了共名
&ot;推而共之,共則有共&ot;,是說一個共名之下還有更大的共名,前者相對於後者,就從共名轉化成了別名那麼,處於這個推演系列中的任何一個共名或別名,除處於兩極的大共名和大別名外,它們本身既都是別名,又都是共名;既都是屬,又都是種,無不具有兩重性對共名和別名這種邏輯關係的揭示,應是荀子的創造
第四是&ot;約定俗成&ot;和&ot;徑易不拂&ot;荀子說: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輕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這裡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觀點一是&ot;名無固宜&ot;,即說表達概念的語詞與它所反映的物件之間沒有天然的、必然的聯絡二是&ot;約定俗成&ot;,說明名與實的關係是後天的,人為的,是社會選擇的結果三是&ot;名有固善&ot;,即肯定名的&ot;約定俗成&ot;又有其內在的合理性,這種&ot;定&ot;與&ot;成&ot;要為社會所接受又是有條件的,即要做到&ot;徑易不拂&ot;,簡單明瞭而又不自相矛盾
第五是&ot;稽實定數&ot;荀子說: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有可,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
&ot;稽實定數&ot;,就是透過考察事物的多少來制定數量之名比如說兩頭牛,它們雖然&ot;同狀&ot;,但由於是&ot;異所&ot;,雖可皆稱為牛,其實它們卻是兩個物體一個人,從幼年到老年,&ot;狀變&ot;而&ot;有化&ot;,但&ot;實無別&ot;,我們就應&ot;謂之一實&ot;
這種&ot;稽實定數&ot;實質上提出了從空間(&ot;所&ot;)、時間(&ot;化&ot;)和事物的性質、屬性(&ot;狀&ot;)諸方面去分析事物實體數量的思想
此外,荀子還批評了&ot;以名亂名&ot;、&ot;以實亂名&ot;、&ot;以名亂實&ot;等&ot;三惑&ot;之論,捍衛了&ot;名以指實&ot;的原則
荀子的性偽之分、明分使群、天人之分、虛壹而靜、名以指實等思想是荀子對於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貢獻,他的理論和學說不但影響了我們的先輩,而且還在影響著我們,並將繼續影響我們的後輩
(廖名春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回目錄
古學鼻祖 劉歆
(前50?‐23)
自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後,儒學傳授出現了昌盛的局面,當時所立學官一般概稱之為今文經學到西漢末年,劉歆大力鼓吹古文經書&ot;好惡與聖人同&ot;[注],為之爭立學官,從而開啟了經學史上的經今古文之爭
一、王侯世家
劉歆,字子駿,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賦等方面都堪稱大家章太炎說,孔子以後的最大人物是劉歆[注]顧頡剛稱劉歆為&ot;學術界的大偉人&ot;[注]劉歆的卓越學識確實
是為古今學者同聲讚譽的,然而,他又是幫助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建立新朝的最主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