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第2/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iddot;滕文公上》)
倫即倫次,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ot;五倫&ot;即五種人倫它們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基本的社會關係或倫理關係孟子認為這五種不同的社會關係都應有不同的道德規範和原則,父子關係要以親親為原則,君臣上下關係要以義為原則,夫婦男女關係要以有差別、有區別的和諧為原則,長幼關係要以尊老養老為原則,朋友關係要以信實為原則&ot;五倫&ot;這五種道德原則是以區別人獸為背景提出的,它是人類社會由野蠻進入文明的標誌、就道德規範而言,它是對四德的進一步具體化
利與義,是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孟子儘管承認人們物質利益的必要性,肯定先富後教、恆產對恆心的重要性,但在價值取向上,他還是義勝於利,認為道德原則重於物質利益
《孟子》開宗明義就是: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ot;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ot;孟子對曰:&ot;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ot;何以利吾國?&ot;大夫曰,&ot;何以利吾家?&ot;士庶人曰,&ot;何以利吾身?&ot;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何必曰利?&ot;孟子奉勸梁惠王只能講仁義,不能講利,認為如果講利,就會引起爭奪、招致政權顛覆因此,從表面看來,孟子似乎認為利是萬惡之源,義與利是對立的其實,孟子這裡所說的&ot;利&ot;與&ot;義&ot;含義較為複雜孟子所謂&ot;義&ot;,既是統治階級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體現,又包含有一部分社會公共利益甚至一部分人民利益
他所謂&ot;利&ot;,實際指統治者的個人私利以及所代表的小集團利益,或者是眼前利益、區域性利益這從&ot;何以利吾國&ot;、&ot;何以利吾家&ot;、&ot;何以利吾身&ot;之&ot;利&ot;的物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罔此,孟子在這裡崇義而抑利,實質是反對統治者為一己之私利而置整體利益、長遠利益而不顧他認為如果統治者帶頭追求個人或小集團的私利,全國人人爭而仿效,那麼就會使國家和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受到根本性的損害因而他提倡義,要用義來規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這種&ot;義&ot;,實質就是以道德原則為形式而出現的&ot;公利&ot;孟子所謂反對&ot;後義而先利&ot;,就是反對置私利於公利之先而提倡公利,最終還是有利於統治者本身不求利而利自得,這正是儒家的辯證法,正是孟子講仁義的本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