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薪火相傳 (第1/2頁)
洪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國站在臺前,目光掃過下面熟悉的面孔,心中感慨萬千。
三年前,他們中的許多人還只是普通工匠,如今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們不僅掌握了技術,還培養出了新一代的年輕工匠。
\"今天召集大家來,是要把這些年的經驗好好總結。\"鄭國開門見山地說,
\"修建水渠不僅是為了眼前,更是為秦國儲備技術和人才。這三年來,我們不僅改變了這片土地,更培養了一批批技術人才。\"
第一個發言的是負責渠首工程的老周。
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工匠走上講臺,展開一卷工程圖紙。
\"說起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老周指著圖紙說,
\"比如渠首這段,地形複雜,我們採用了分級設計。
每一級水閘都經過精確計算,既保證供水,又防止沖刷。
這些技術現在都被整理成教材,在工匠學堂教給年輕人。\"
\"這個設計很有特點。\"鄭國補充道,\"經過實踐檢驗,現在已經成為了標準工法。\"
\"對,就是梯級引水法。\"老周笑著說,
\"現在其他工段也都用上了。最遠的工地還結合當地地形對這方法做了改良,效果更好。看來我們這些老傢伙也要與時俱進啊!\"
接著發言的是防滲技術的張師傅。
他帶來了一套完整的材料配比記錄,每頁都寫得工整。
\"防滲是整個工程的關鍵。\"張師傅說,
\"我們發現,光靠夯實還不夠,還要講究材料配比。泥土、砂石、石灰的比例稍有差異,效果就大不同。\"
\"對。\"
\"這套配比方法已寫進技術手冊,在其他水利工程中也能用。\"
各個工段的負責人輪流分享經驗。
有人講述如何在險峻山地開鑿渠道,有人分享管理工地的心得,還有人介紹培訓新手的方法。每個發言都引來熱烈討論。
秦天和范雎悄然來到會場後方。這些實踐經驗,比任何理論都珍貴。
\"陛下,這些工匠進步很大。\"范雎低聲說。
秦天點頭:\"這就是實踐的力量。他們不僅掌握技術,更學會了思考和創新。\"
臺上,一個年輕工匠正介紹他們開發的新工具。
一種改良版水平儀,可以更精確地測量渠道坡度。
\"好!\"
\"看來年輕人也有創造。這個想法很實用,讓學堂的學生都學學。\"
\"我們要把這些經驗編成教材。\"
\"這不僅是技術傳承,更是為秦國儲備人才。\"
\"不錯,還要配上詳細的圖解。\"年過半百的木匠張老提議,\"我發現畫張圖,能頂千言萬語。\"
一旁的鐵匠李師傅接過話頭:\"最關鍵的是要多加實踐環節。這些年,我帶過不少學徒,光說不練是不行的。\"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
這些建議都來自多年的教學經驗,每一條都彌足珍貴。書記官們在一旁認真記錄,生怕遺漏任何細節。
夜幕降臨時,秦天來到了大堂。
看著堂內熱火朝天的景象,他的眼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
\"諸位的進步,讓寡人感到欣慰。\"秦天環視眾人說道,
\"但這只是開始。秦國的發展需要更多人才,需要你們培養更多能工巧匠。
這三年,我們不僅修成了貫通南北的水渠,更重要的是培養和儲備了大批人才。這才是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