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素有洋務之城美譽的天津,還是當時北洋一帶重要的軍火、物資集散地。為供應派朝軍隊,除各支軍隊組建地提供供給外,李鴻章努力藉助自己的各種關係、渠道,從各地購買、借用西式武器以及補給物資,起初也是透過這條海上之路運送。盛宣懷等考慮到運輸的安全性,進一步&ldo;改良&rdo;北洋沿海運輸線,改成從天津用輪船將物資首先運到旅順,再解除安裝、過駁到僱傭的百姓木船上,由這些採用風帆、或者小拖輪拖帶的民船,沿著日本軍艦無法進入的近海淺水,運往大東溝。以盛軍的一次物資運載為例,1894年8月16日包括糧食、軍械等物資自天津新城用輪船運載出發,18日到達旅順,因為民船一時沒有僱齊,看押物資的盛軍軍官又出不起高價,只能解除安裝堆積到旅順,直到9月初才部分運到鴨綠江畔的義州,單程竟耗費半月之久。 糧完(2)
天津、旅順、東北等海陸路運輸的物資,抵達鴨綠江畔後,還需要再僱傭鴨綠江一帶的民船幫助渡到對岸的朝鮮。江邊的城市義州成了各路中國物資的匯聚之地,盛宣懷就近設立義州轉運局幫助照料,由接收物資的各支軍隊自行派人到義州運往平壤。義州通往平壤的道路崎嶇難行,運力主要依賴僱傭的朝鮮牛車,行進速度緩慢,加之9月10日左右日本陸軍就已經包抄向平壤後路,威脅到陸地運輸線。因而駐平壤的一些軍隊,從出徵到平壤潰敗,期間透過這條低效的補給線僅僅只獲得過一次補給。
從後來日軍在鴨綠江之戰繳獲的戰利品情況分析,因為清政府常年不修武備,地方財力又無力維持大規模的近代化戰爭物資儲備,因此當大戰臨頭,在義州堆積成山的待運物資裡,槍炮彈藥所佔的比重並不大,從這一點來說落後的運輸並不是造成軍火短缺的直接原因。但葉志超所說的&ldo;糧完&rdo;,主要原因卻是出在這條運輸線上。
沒有彈藥,會嚴重削弱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沒有糧食,則幾乎會斷送這支軍隊的生命,尤其是對於當時士卒們純粹為了養家餬口吃飽飯才當兵的中國軍隊。協調各路後勤運輸的盛宣懷與各處的公文往來中不乏軍糧運輸的細節,透過逐一分析這些檔案,我們不難理清平壤駐軍的糧食供應情況。
盛軍出發後,統領衛汝貴的兒子衛本良在天津老營於8月初備妥3000石大米作為首批軍糧,16日起運,9月初到達義州。旋即因為義州通向平壤的路上,已經出現日本軍隊前哨蹤跡,這批軍糧陷入積壓狀態。直到平壤之戰結束多天後,9月21日義州轉運局匯報軍糧存量時,仍然還在義州,&ldo;義州盛軍糧臺實存三千餘包&rdo;。[7]
葉志超率領的直隸練軍和武毅軍是最先進入朝鮮的中國軍隊,牙山戰敗後,輜重糧草幾乎遺失一空,退到平壤時幾乎沒有任何補給。8月27日,補充葉志超軍的2000石大米從天津用輪船啟運,[8]9月9日左右運抵義州,和盛軍的軍糧遭遇同樣命運,顆粒沒有運到平壤。馬玉昆統率的毅軍是平壤另外一支主要駐軍,由於原駐地就在旅順,不需要像原駐直隸的軍隊那樣先用輪船運過渤海,所以毅軍軍糧可以直接從旅順僱民船運往大東溝。雖然在盛宣懷主管下的招商局船運記錄中查不到蹤跡,不過平壤戰後在義州轉運局裡也堆積著1000石毅軍的軍糧,聯絡赴朝毅軍總數只有4營的情況,由此大致可以判斷,這1000石也是毅軍的全部補給軍糧,並沒有運到平壤。唯獨有軍糧運輸成功記錄可尋的是左寶貴部奉軍,8月28日奉軍冒險使用舟船,從義州解運到了一批軍糧,&ldo;奉軍米糧由義州裝船運平壤,走八天,甚平安。&rdo;[9]駐守平壤的奉軍包括左寶貴奉軍和奉軍靖邊軍兩部,共六營兵力,所解運的軍糧大致約2000石規模。 糧完(3)
總數約7000石的軍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