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最後通牒期滿時,日本並沒有得到滿意答覆,便立刻按照預定計劃發難,23日零時30分揮兵攻入漢城朝鮮王宮,俘虜朝鮮國王李熙和閔妃,扶植起以大院君為首的親日傀儡政權。
25日,在日本授意下,傀儡政權發布文告,授權日本軍隊幫助驅逐在朝中國軍隊。同一天上午,受命在牙山灣守衛援朝陸軍登陸的北洋海軍&ldo;濟遠&rdo;、&ldo;廣乙&rdo;艦,因得知朝鮮王宮被佔的重大事變,沒有再堅持等到最後一批運兵船到來,就在隊長方伯謙指揮下返航威海,中途在牙山灣外的豐島海面與前來尋釁的日本軍艦&ldo;吉野&rdo;、&ldo;浪速&rdo;、&ldo;秋津洲&rdo;遭遇,7時
43分半日艦不宣而戰炮擊中國軍艦,挑起豐島海戰。突遭優勢敵艦攻擊,&ldo;濟遠&rdo;艦稍做還擊便掛白旗和日本海軍旗亡命逃跑,&ldo;廣乙&rdo;力戰不屈,艦體重創後退往朝鮮海岸擱淺自焚。海戰中途誤入戰場的運兵船&ldo;高升&rdo;被日艦野蠻擊沉,另一艘誤入戰場的運輸艦&ldo;操江&rdo;被俘虜。
與海上偷襲中國艦船幾乎同步,29日凌晨日本混成旅團向駐紮成歡、牙山的清軍葉志超、聶士成部發起進攻,因眾寡不敵,葉、聶二部相繼敗退,成歡、牙山落入日軍之手。
1894年8月1日,震怒不已的清政府正式發布諭旨對日宣戰,言辭之間仍然一味堅持並不被此時國際法承認的藩屬關係。因為戰爭爆發的1894年適值中國農曆甲午,這場戰爭在中國又稱為&ldo;中日甲午戰爭&rdo;。
開戰(4)
&ldo;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近十數年來,該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戡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系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擅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炮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佈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逾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係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幹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rdo;[10]
同一天,巧藏禍心的日本政府也正式對中國宣戰,宣戰詔書裡處處可見對國際法的利用。戰爭爆發的1894、1895年值日本明治二十七、二十八年,這場戰爭在日本被叫作&ldo;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爭&rdo;。
&ldo;為保全天佑萬世一系之皇祚,大日本帝國皇帝示爾忠實勇武之有眾:朕茲對清國宣戰,望文武百官仰體朕意,於陸海從事對清交戰,以期努力實現國家之目的。苟限於不違國際法,各應職能,盡一切手段,必期周全。惟朕即位以來,於茲二十餘年,堅信為求文明之化,和平之治而決不干涉外國。故使文武常努力於友邦之篤誼,幸與列國之交往逐年親密。孰料清國之於朝鮮事件,對我有節節破壞鄰交,喪失信義之舉。朝鮮乃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