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1/2頁)
任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漫長歷史中,這位大譽大毀集於一身封建帝王的一生,其功過有無數人品評過,也會有無數人繼續品評。其中最為精彩的可以說是西漢政論家賈誼《過秦論》。
精彩到什麼地步?連司馬遷都大量引用。當然,在今天來看這算是非法轉載的一種。
他讚嘆說:姓賈的說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他親眼看過一樣)。
我們總結一下,姓賈的說了洋洋灑灑一大篇,話雖多,但最後得出的結論很簡單。他說: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請大家記住這句話,後面我們會再三提到它。
好,哀悼儀式完畢。
在嬴政悄悄死去的那個夜晚。真正知道這個訊息的人有李斯、趙高、胡亥、幾個隨身伺候的宦官,活人說完了。請大家不要忽略還有一位‐‐死人嬴政。在今後的一段日子裡,以上所說這幾位(無論死的活的)他們將要同車共濟許多許多天。當然,死人嬴政是被迫的,且無從反抗。
丞相的決定
嬴政臨死前寫了一封信給長子扶蘇。信很短,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這封信對扶蘇下了兩個命令,先把兵權交給蒙恬,然後趕到鹹陽主持我的喪禮。
按照當時的習慣,誰主持葬禮誰就是皇位繼承人。
嬴政將皇位傳給長子扶蘇可以說是早就決定好的。這一點來看秦始皇不啻是一位深謀遠慮的帝王。
即便這樣,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也顯得太倉促。太子是儲君是帝國的未來。以嬴政這樣的帝王不可能考慮不到這一點。雖然心中早確定了人選,卻遲遲沒有昭告天下。說到底也是求仙問藥害的,他壓根就不相信自己會死。
扶蘇是長子,嬴政一直將他當做皇位繼承人來培養。秦帝國統一後一直採用高壓政策治國,比較駭人聽聞的就是焚書坑儒事件,到了這位帝王的晚年,他大概也意識到,長期高壓統治國家和人民都已經快達到極限,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繼他之後,需要的將不再會是一位如同他一樣的鐵血帝王。
寬厚仁愛的新君將更利於國家的恢復,人民的安定。另外他的這個大兒子自己也相當爭氣,為人寬厚正直有德行。性格南轅北轍的父子倆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不同見解,有時候激動起來吵上兩句也是有的。
可即便如此,以秦始皇這樣性格的一個人。在扶蘇屢次反對自己的情況下都沒有動怒殺掉他。而只是遠遠地打發他去邊關和大將蒙恬駐守邊關,讓他在軍中樹立威信,實地學習戰略知識來看,嬴政將皇位傳給扶蘇是鐵板上釘釘的事。
嬴政在臨死前撐著一口氣,寫下了這封信,將信交給一個人(請大家密切關注這個未出現姓名的送信人)並讓他送出去。可惜他不爭氣不能多撐一會兒,親眼看著信件被送出去。歷史告訴我們:他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而這封信,也最終未能交到扶蘇的手中。
皇帝駕崩,身為現在帝國第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李斯深思後決定:秘不發喪。
李斯在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歷史上無詳細記載,他是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出的此等決定。但我們不妨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設想一下。李斯秘不發喪的決定一定有個大前提的存在。如果不這麼設想的話,下面很多東西都無法成立‐‐李斯認定信已經被送出去了,且不日就傳至扶蘇手中。
如此一來,秘不發喪的原因就很好解釋了。他必須為扶蘇趕到鹹陽主持嬴政的葬禮爭取足夠時間。
嬴政在巡遊途中死亡的訊息,在扶蘇趕到鹹陽前堅決不能讓別人知道。不要忘記車上躺著的這位死人,他有二十多個兒子。李斯一怕這些公子們篡位,二怕除了公子以外的人造反。
於是,為了掩人耳目,李斯將嬴政的屍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