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地,而是指周邊地區。
除非是不得己,不到最後關頭,地方官很少會提前發放糧食。這個原因很簡單,如果給逃難來的百姓發放了糧食,那麼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此,當地官府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而同時這些百姓也會在這個地方停留過長時間,甚至在大災過後,也會推遲一段時間才走,影響家鄉的農活!
對於如何賑災,那是非常有講究的。
在大災初起時,百姓逃難,到了一處,這裡的地方官是絕對不會發放糧食的,這和當官的心狠不心狠,貪汙不貪汙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因為這時百姓身上多多少少能帶些糧食,吃自己的就可以了,不用發放!
等過了一段時間,百姓身上的糧食吃完,這時候就要發糧了,如果再不發糧,百姓離開這裡,那就會產生流民,而流民一產生,流寇就會立即產生,那後果就嚴重了。但這時候發的糧食也不能多,因為一多,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當地承受不了,所以粥要稀些,讓百姓不離開就可以了,這樣壓力由各個地方承擔,就不會產生什麼大亂子,百姓也不會因為趕路,而死在途中。
再等過一段時間,百姓無論從身體還是從精神上,都堅持不住了,這時候就不能再放稀粥,而要放稠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稀粥,那就會有大批百姓死去。所放稠粥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叫“插筷子不倒”,就是說粥煮出來後,插根筷子進去,這筷子不能打橫!
又過一段時間,差不多災期也就過去了,這時候又要放稀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稠粥,那麼就會有一些百姓不肯走,拖延回鄉的時間,從而耽誤了農活,今年沒收成,明年豈不又要出來討飯嗎。所以粥要逐步變稀,迫使百姓離開。
對於如何賑災,統治者們已經總結出一套完整的處理方法了,只要按著這種方法做,那就不會有意外發生!
可話又說回來了,同一張考卷,不同的人來解答,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當官的都想拖延放糧的最後期限,想把壓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上去,如此一來時間上沒算準,沒掐對臨界點,反倒會引起叛亂。唐朝的統治者對於前隋的滅亡,是總結出經驗的,李世民也曾說出過相關的話來。
現在徐州該不該放糧,該放了,如再不放,那真就要產生流民,從而產生流寇了!可問題是牛正宏此時沒在徐州,他去洛陽了,而留守的官員們那還不是能拖就使勁拖,大會小會的一通開,商量來商量去的,不把情況拖到無法挽救,休想指望他們能辦出實事來!
所以,今天王平安所做事情不但會在日後救了牛正宏一命,也會救了城外無數村莊百姓的命,保證徐州地方不會被劫掠。如果真要出現流寇,那牛正宏也不必考慮如何保住官位了,只要考慮怎麼保住腦袋就行了,而且不管他怎麼考慮,最後結果也一定是保不住!
但是王平安今天所做事情的好處,現在是看不出來的,反而會引起徐州留守官員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情緒會一直延續到牛正宏從洛陽回來!
官員們尚且如此,一個小小車伕又哪可能看出這點來,心中罵了無數遍的書呆子,大大瞧不起王平安!
王平安也看不上他,一甩袖子,道:“你去把車上姑姑送我的禮物都搬下來,分給百姓,你要是處理得好,我就不告訴姑夫你今天所為,如果做的不好……哼,你自己想去吧!”
車伕硬著頭皮道:“小人敢不盡力,可那侄少爺你怎麼辦啊,小人還得送你回去呢?”
王平安道:“我自己走回去!”他叫百姓選出幾個德高望重的,去馬車那裡領東西,然後再分發,以免哄搶。
擠出人群,他向五里村,自己的家走回。
--------
附:平安感謝書友迪迪絲,書友基拉·阿斯哈,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