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1/3頁)
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獻忠,陝西延安人,一說屬軍籍延安衛柳樹澗人(31),出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九月十八日(32)。他的家庭情況眾說紛紜,但都缺乏可靠的根據。有的記載:&ldo;張獻忠,亦秦人。父業履,母織席。獻忠自少讀書不售,遂與逃兵三百人起而為盜,轉掠豫楚間,號八大王。&rdo;(33)有的說他&ldo;兒時隨父販棗至四川內江。以驢系紳坊,糞溺汙其石柱。紳僕罵之,鞭其父,令以手掬他所。時獻在邊,怒目不敢爭,誓雲:&l;我後來時盡殺爾等,方洩吾恨。&r;後入蜀,內江民無噍類。&rdo;(34)還有的記載說,&ldo;張獻忠,陝西膚施人,陰謀多狡。父快,屠沽而賤,母沈,並早死。獻忠依丐徐大為活。嘗竊鄰人雞,偶見詈之。獻忠曰:&l;吾得志,此地人亦如雞焉。&r;其殘忍之心,少年已萌。及長,益無賴。適流賊王嘉胤作亂,獻忠投之,號八大王,又號黃虎。&rdo;(35)另一種說法是:&ldo;張獻忠,本鐵匠子,年少剛狠,承造軍器,官吏有陋規,而煤鐵有餘。後煤鐵既少而陋規日增,工食剋扣而限期更迫,匠不堪命,因以傾家,而追逼復首及之。乃入王嘉胤黨,賊中稱為八大王,自稱為西王。&rdo;(36)吳偉業在《綏寇紀略》中敘述張獻忠事跡時,開頭就說,&ldo;張獻忠,不知其所自起&rdo;,接著又介紹了一種說法:&ldo;相傳獻忠膚施人,隸延安衛籍,固將家子。少時從軍犯法,得總兵陳洪範救免,刻楠檀為洪範像事之。其為賊也,與汝才同起……。&rdo;(37)關於張獻忠曾經在明政府軍中服役的說法流傳得很廣,但並不大可靠(38)。
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材料來看,張獻忠的家庭情況,仍然是弄不清的問題之一。某些比較可靠的文獻表明,張獻忠少年時代大概曾經受過一些教育,達到粗通文字的水平。例如,乾隆《寶豐縣誌》記載了這樣一段逸事,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三日,獻忠所部起義軍攻克河南寶豐縣,&ldo;劫集諸生於城東河仄龍王廟。各問姓名,令勿驚怕。操土音雲:&l;咱是斯文一氣,老子學而未成。&r;欵語良久,遣各入城,遂拔營去。&rdo;(39)張獻忠在青年時期曾經當過延安府的捕役,常常受到同事的欺侮,有不勝壓抑之感,乃&ldo;拊髀嘆曰:嗟,大丈夫安能久居人下耶!&rdo;(40)於是決然捨去,參加了農民起義(41)。在同官軍作戰中,他&ldo;臨戰輒先登,於是眾服其勇&rdo;(42),很快就成了一支隊伍的領導人,自號西營八大王。從這時起,直到崇禎十六年建立大西政權,&ldo;八大王&rdo;的旗號出現在黃河、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在各部起義軍中是一支名震遐邇的部隊。
李自成,陝西米脂縣人。明朝末年,這裡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早在萬曆年間,米脂縣的農民就在明政府的賦稅重壓下大批地逃亡。當時的一位知縣張可立,對米脂的困苦情況作過這樣的描寫:
&ldo;本縣原額地糧草站,除免徵奏豁,其實徵之數,開載別冊,一覽瞭然矣。先以十三里之民,耕種前地,辦納前糧,尚多荒逋。矧並裡之後,暵疲之餘,在者僅二里耳。地之愈荒,糧之愈逋,無怪也。且寬衍川地,盡屬軍屯;峻塉山岡,方為民產。春當種而凍弗消,秋未收而霜已降。餬口實難,竭澤奚忍?目今催督之令,急於星火,參罰之例,嚴於震霆。有司即工於催科,如罄室之民何哉!……未荒者因荒糧之賠而盡荒,未逃者因逃糧之加而盡逃。竊不知縣事所終矣。邊地之荒,邊民之苦,人人知之、憫之。其招來之法,非不明且具也。行之數年,效未一睹,何哉?拋荒之冊甫上,督徵之令已下,不曰荒者難徵也。撫字之望甚殷,參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