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媽媽在那邊算是個小幹部,一半時間幹活,一半時間開會,相對輕鬆而且工分°還特別多。
那邊屬於沒人管的狀態,老鄉們也是挺善良的,不影響他們利益的情況下對知青都很好。
每年有2-3個月可以回家鄉過年。
3年時間,然後選調去東北,結束知青生活。
六十年代的燒餅3分錢一個,而且還比現在的燒餅大一圈。油條3分錢一根,是現在油條的加長加粗版,早上喝的稀飯2分一碗,豆漿3分一碗。中午吃兩個饃饃花
8分錢,一份土豆絲5分錢,少量鹹菜需要1分錢。
大米1角2分錢一斤,10元錢可以買將近
90斤。豬肉6角6分錢一斤,鹽1角7分一斤,白酒1元1角4分錢一斤。大黃魚5角一斤。醬油1角4分一斤,白糖8角1分一斤,小麥粉1角8分一斤。植物油9角一斤。雞蛋8角一斤。
當時的白布1元零5分一米,一雙膠鞋4元1角,毛巾8角7分一條,肥皂4角1分一個,燈泡4角7分一個,中檔皮鞋7元7角一雙。
一般的感冒發燒需要9角8分錢診治。小學學費6元。而且當時的壓歲錢也只有1分2分。
工人的平均工資是36元一個月,而農民需要種地,記工分,男人的一個工分是1角4分錢,女人的一個工分是1角2分,農民掙的錢遠比不上工人,只是生產隊會統一發放糧食等作物給村民。
雖然當時物價低,但是人們生活得很艱苦。即便如此,那個年代仍是如今五、六十歲的人們最懷念的時間。懷念那個年代的質樸,想念年少時跟隨家人一起掙工分的時光,想念每次生產隊裡分糧食時,年少的自己表現出來的,最真誠簡單的快樂。
記得從前,學生的假期是每年三次,麥秋假大秋假和年假,好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放假時間也不一樣,假期是根據農忙李節確定的,且南方和北方放假時間也不一樣,有早有晚,長短有別。
麥秋假是在芒種後,拔麥子的時候開始放假,假期大約半個月左右,是為了放假後幫助家人忙秋,出力乾點活,拔麥子、捆麥子、打曬麥子、推運麥子,黃黃的麥地裡、場院裡、鄉間路上,總能見到學生們在晃動,在勞動,連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也能在麥秋的忙中搭把手,助上力,或幫大人在家裡燒火做飯熥乾糧,幹些力所能及的輕鬆活,減輕些大人的勞累。
大秋假也是在秋收大忙季一節放假,時期略長些,大約二十天左右,也是為了秋忙,幫助家人和生產隊收割各種糧食,撿拾各種糧柴。
那年代,糧食顯得珍貴,上學的孩子也知道糧食重要,放假後也是忙這忙那,幫大人幹活,減輕家人的勞動強度,除了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很少有閒玩的,那年代的孩子,因為在窮日子中生活長大,也都顯得懂事,勤勞,會過日子,窮苦孩子當家早,難中孩子疼父母,那些年,孩子們放假後如同大人一樣勞動的場景處處有,隨時可見。
過去有愛喝酒的老頭,三四角錢就夠了,1角錢炒果仁,一角錢老虎豆,再來二兩白酒,
胡辣湯是一碗二角
油餅六分錢一個,不要糧票的八分一個,大火燒五分錢一個,不加糖的白豆漿二分一碗,糖漿五分一碗
大米飯每斤0.25元,1斤糧票。有3兩一晚的,有5兩一碗的。3兩的8分錢3兩糧票,5兩的1角3分錢半斤糧票。沒有4兩一碗的。我每次都是要一碗5兩的,再來1角錢的炒菜,炒菜是幹豆腐炒白菜片沒有肉。也有2角錢一盤的菜,裡面有肉,但我一次也沒吃過。不管是1角還是2角的菜,都是事先已經炒好好放在一個大四方盤子裡,服務員用鐵勺子給盛一勺子。
當然也有現炒的炒菜,估計得5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