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天寒然後歲凋(四) (第2/3頁)
南極硃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朝一日得中進士,也不能這般隨意誹謗君上。
因為不夠資格,六品之下,除去言官,對君上言行大肆宣揚不滿的言論,幾乎等同自毀前程。
詆譭,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可以論及死罪。
而對於君上,任何不利於他的言行,都可以被稱呼作詆譭。
但更多士子目光中露出狂喜的神色,相比較那些理智的少部分人,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看到的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這種揚名立萬的機會,上天鮮少賜予給連官都不是的讀書人們。
有些許機會,都被嗅覺靈敏的六科給事中,各個御史們撿走,向來不會給舉子們留一絲機會。
他們絲毫不擔心有誹謗君上的問題。
這些人大部分都有家世,見識極廣,些許人家裡甚至有從弘治朝開始做官的老人。
因為弘治皇帝以及正德皇帝這二人得到特殊性。
他們對於詆譭這個罪名的印象近乎於無。
因為弘治是聖明之君, 是在乎名聲的君王,他喜歡百官指責他的過錯。
而正德是頑劣之君,是不在乎名聲的君王,他不在乎有人詆譭他的過錯。
所以這給許多人一個錯覺,君王不會管理誹謗,詆譭這種小事。
就如同君王不殺言官,不斬諫臣這個原理一樣。
那麼這便是一個獲取名氣,甚至更進一步,也許有機會成為留美名於青史之人。
而文人,哪怕是做了官的文人,都喜歡名聲這種玩意。
留名青史不僅僅是儒生畢生追求之一那麼簡單。
好的名聲,在儒生這個群體中非常重要,連王陽明先生,也需要它。
例如做官,同樣是清流翰林院官,名聲幾乎可以決定其官途的走向。
是跑腿官,還是修史官?
是更接近皇帝身邊,還是翰林散官?
這就是名聲帶來的好處了。
想到這一層,再沒有人能按捺住自己的心緒,一個個亢奮起來,激動的臉通紅,而後又非得表現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不可。
“聖不明,則為臣之過也!吾等讀聖賢書,為國家計,當以儒生薦,清國家之弊!厘社稷之患!除陸斌,斬國賊,一如當年於少保時,眾耿介忠臣,毆殺馬順一樣!”
當中有人眼睛一咕嚕,大聲喊出這樣的話來。
“對!讀書人就該有這樣的氣度!”
“此為國賊之苗也!一如當年錢寧,江彬!不除之,遲早為禍天下也!”
“當請朝中閣老做主,除陸斌,以振朝綱!”
......
類似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明照坊,內城各坊,都有這樣的場景出現。
或在酒樓之內,或在文會之上,或在學府之中。
更甚者,即便是在青樓楚館裡 也有人大煞風景的談論此事。
一時間,關於斬陸斌,清朝綱的流言蜚語甚囂塵上。
只是,這彷彿與外城區這些最外圍一點兒干係也沒有。
需要種地的人,需要砍柴的人,需要掏糞的人,需要打鐵的人,需要擺攤的人......
沒有人會對這些人說什麼陸斌該死,陸斌禍害朝綱之類的事情。
或者,即便有人去與他們說,他們也沒有閒心思去作過多的關注。
好在,如此“沸沸揚揚”的喧鬧,終究還是演變成風波,激起了民怨與民憤。
這民怨,民憤可了不得!
許多住著大宅子的百姓們,以及為數眾多以耕讀傳家為驕傲的民眾們,公然走上街頭,裹挾著一腔義憤填膺,竟然直晃晃就朝著大明門方向跪拜下來。
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