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拜師少林弘智禪師 (第2/3頁)
愛吃排骨雞翅的葉神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漸地,包山禪寺出現在眼前。這座古老的寺廟靜靜坐落在縹緲峰林屋洞西北的包山塢中,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山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起初名為福願寺,後來唐高宗李治還曾親自賜名\"顯慶禪寺\",更增添了它的神聖氣息。
這裡四面環水,就像一個獨立於湖中的小島一樣,因此人們通常稱其為“包山”。而這座包山禪寺,則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山上最為顯赫的寺廟。後來,唐朝時期的唐肅宗李亨又賜給它“包山寺”這個名字,從此以後,這個名稱一直流傳下來。
兩人順著包山禪寺的山門一步步登上臺階,那臺階彷彿承載著歲月的滄桑,每一級都透著古老的韻味。
他們先後穿過了莊嚴的鐘鼓樓,那鐘鼓樓巍峨矗立,鐘聲彷彿能穿越時空;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殿內莊嚴肅穆,佛像慈悲而威嚴;靜謐祥和的唸佛堂,瀰漫著寧靜的氣息。終於抵達了方丈樓——也就是弘智禪師居住的地方。
弘智禪師背景可不一般,他來自少林寺,曾拜慧更為師。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四處遊歷,偶然間來到此地,深深被蘇州西山縹緲峰的包山禪寺所吸引,於是毅然決然地選擇留下,擔任寺院的主持方丈。
雖然張士誠的武功相對平凡無奇,但由於弘智禪師出自少林名門,其名聲早已遠播四方。然而,佛教教義中有許多忌諱,導致他對與人爭鬥之事並無太多興趣。
二人畢恭畢敬地立於方丈樓前,輕手輕腳地向門內通傳一聲後,便默默佇立原地靜候迴音。時光在不知不覺間悄然溜走,約莫一盞茶的光景過去,才見一位年幼青澀的小沙彌步履沉穩地從樓裡走出,引導他倆登上方丈樓的二層。
甫一踏入那清幽古樸的禪房,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弘智禪師正端坐在蒲團之上閉目養神的身影。禪師猶如一尊靜置的雕像,彷彿已然沉醉在那無邊無際、浩渺無垠的禪定世界當中,無法自拔,沉浸至深。
此時此刻,一陣極其輕微的響動,宛如絲縷般悄然傳入弘智禪師敏銳的耳中。他悠然地睜開雙眸,那道目光先是似有若無地投注在眼前二人身上,待其目光落至李行素身上時,先是流露出一抹轉瞬即逝的訝異之色,可轉瞬之間,那眼神就變得犀利無比,仿若能穿透人心一般,然而須臾過後,又重新眯起雙目,恢復成往日裡那一派雲淡風輕、超凡脫俗的模樣。
李行素亦是全神貫注地凝望著這位德高望重的弘智禪師,只見禪師滿頭華髮如雪,純淨而聖潔,可面龐卻出乎意料地清雅俊秀、神采奕奕。那面色紅潤得如同天邊絢爛至極的雲霞一般,熠熠生輝,身披一襲莊嚴肅穆的袈裟,周身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一種與世隔絕的出塵氣息,彷彿不屬於這塵世一般。
從外表粗略判斷,弘智禪師大約已有七旬左右的年紀,那飽經滄桑的面容和沉穩的氣質,顯然表明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修行高深的得道高僧。
張士信畢恭畢敬地向著弘智禪師深施一禮,然後語調輕緩而又誠摯地說道:“弘智大師,我這次來這裡,實在是受了家兄張士誠之託啊。他吩咐我一定要把我們結義兄弟留下的遺孤送到貴寺,懇請您收他為徒,教導他武功技藝。”
張士信邊說邊微微抬起頭,目光中滿含著期待與懇切,“這孩子雖然年紀尚小,但卻天生神力,其膂力之強,連我都要遜色幾分呢。不僅如此,在投奔我大哥的途中,他更是曾經救過大哥一命呢!”
弘智禪師微微抬起頭,目光平靜地望向張士信,慢條斯理地回答道:“你們二人的來意,貧僧已經心中有數了。依貧僧所見,此子的武學天賦,實非出類拔萃,只能算是平平無奇罷了。”禪師的聲音猶如悠悠古鐘,沉穩而有力。
“然而,他亦有一些獨特之處,令人難以忽視。這樣吧,你就把他留在寺裡,由貧僧親授他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