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孤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1973年夏季,大豆需求激增,甚至導致現貨市場出現斷供,迫使美國政府暫停大豆出口——對於非主食類農產品而言,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豆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嗅到商機的尼爾森-亨特決定動用家族資源,投身於大豆市場的投機活動。
尼爾森-亨特在1973年,開始在中東市場收購實物白銀,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合約。
這一決策極具戰略眼光,亨特家族在白銀價格上漲之前抓住了最後的機會,在價格低谷時積累了大量的頭寸。
到了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入了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合約,一舉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白銀持有者之一。
1979年夏天,尼爾森-亨特終於發起了總攻。
他計劃將白銀價格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其像黃金一樣爆發性增長。
這場即將上演的商品期貨史上最壯觀的悲劇之一,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尼爾森-亨特透過其掌控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4000萬盎司白銀的買入指令。
這家看似神秘的投資公司,實際上僅有兩類股東:亨特家族以及沙特的一些王室成員和富豪。
如果硬要類比,你可以將這家公司看作另一個“黑石集團”——一個貪婪的董事會加上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投資者。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透過多家華爾街經紀公司完成了這些購買指令,包括希爾森、貝奇等知名投資銀行。
隨著市場中出現的鉅額買盤,銀價迅速從每盎司6美元飆升至11美元,但市場上沒有人知道背後的買家是誰。
美利堅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開始調查交易記錄,最終發現大部分買單來自一家在百慕大群島註冊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
被侵犯核心利益的它們,當然不會就這麼被輕易糊弄過去。
最終,經過各方更加深入的調查,深藏幕後的亨特家族才最終浮出水面。
得知這個訊息的所有人,全都感到非常震驚;
很快,紐約和芝加哥的每一個交易商都得知亨特家族就是“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幕後老闆。
而亨特家族,此時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體量足以媲美后世華夏的中信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