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啦。
抗戰之前,名攝影家張之達兄在北平東安市場開了一家明明攝影
社,正在生意鼎盛的時候,忽然心血來潮,研究起製造三輪車來了。第
一輛三輪車出廠,不但金鉤鰈帶閃爍耀彩,就是飛輪剎車也都動定靈
活,一定要我把這第一輛三輪車留下,給他宣傳。當時筆者住在西城,
辦公地點在北城,早晚趨公,必須經過文津街的金鰲玉煉橋。橋雖不
算峭峻高聳,可是坡高淵遨,車身又重,登未及半,勁力已衰,車伕要下
車推輓,才能安然過橋。在此情形之下,他只好拿回去重新研究改
造了。
經過幾年的苦心精研,居然讓他研究成功,減低車身重量,踏車過
橋。可是市面上,各式各樣的三輪車大量陸續出籠,有的車伕在前,有
的車伕在後,因為這種車伕在後型別的三輪車很像昔年羽扇綸巾武鄉
侯的四輪車,大家都管它叫孔明車。好處是前面沒有遮蔽擋頭,得瞧
得看,跟車伕說話也方便,車伕汗流浹背,不至於汗水亂飛濺及乘客。
壞處是如果發生車禍,乘客可是首當其衝。為著交通安全著想,這種
車輛不久就首遭淘汰了。跟著又有人發明一種雙飛燕三輪車,乘客與
蹬三輪者並排而坐,既不妨礙視線,又便與車伕交談;可是也有一樁缺
點,就是重心偏左容易翻車,既欠安全,久而久之,也被淘汰。
臺灣的三輪車,在起初雖然算是新興物事,可是車座子跟東洋車
一樣,依然是方形。另一件特別事物,在大陸不管是拉洋車,或是蹬三
輪的,除非逼不得已才肯把車篷子支起。因為一支車篷子,蹬起來兜
風太費力氣。臺灣可好,不論晴雨,那張又破又髒的車篷,永遠是支起
來不放下來,而且用寬橡皮帶綁得死死的,想放下來都辦不到,一定讓
他放下車篷,他們還挺不高興呢!
現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幾個大城市的三輪車,早幾年就經當局全
部收購輔導就業,分別改行,三輪車在市面上已經全部絕跡了。現在
只有東部南部幾個縣市仍有少數三輪車在大街小巷行駛,這些縣市的
計程車大半是不用碼錶不計程收費,一上車就是三十元,若是路遠就
聽憑計程車司機說多少算多少了。因此外來旅客不明究竟,時常吵到
派出所解浹糾紛,給警察人員增加了無限麻煩。所以每次只要地方政
府一宣告要取締三輪車,蹬三輪的固然是命脈所繫誓死力爭,就是一
般市民內心也未見得全都贊成這種舉措。因為不計程收費的計程車
一時沒有辦法讓它改善,一上車就是三十元,比三輪車貴了一倍,當然
擁護三輪車暫緩取締照常行駛啦。
其實說真格的,有些縣市鄉鎮路面夠寬,車輛不多,只要把三輪車
上的電動馬達取締拆除以策安全,減少噪音,就成啦。主要的是先把
計程汽車整理得能夠遵照政府規定計程收費,然後禁絕三輪車也還不
遲呀!又何必急驚風似的先取締三輪車呢。
前年筆者到港泰觀光,泰京曼谷車輛擁擠情形,比臺北還要嚴重,
除了耀華力路石龍路一帶有一種機器三輪車(可坐三四人)短程行駛
外,人力三輪車一輛也看不見了。可是到了曼谷以外的各縣市遊覽,
各地十字路口一輛一輛的人力三輪車,總是三五成群等候乘客,每輛
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