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朱高熾的批評 (第2/4頁)
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對地方的貪婪,導致地方上的百姓支援了反叛勢力,然後形成了僵局,導致朝廷無法維持在交趾的統治。
不是軍隊不能打,而是文官階層不給力。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政治建築是因為生產關係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朱高熾的感嘆也不是憑空而出。
歷史上大明雖然收復了交趾,可最後還是失敗了,軍事上的勝利,政治上卻拖了後腿,文官有很大的責任,哪怕有黃福這樣能幹的官員治理,可擋不住總體素質的不如。
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經濟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產品分配方式等。這些經濟關係直接決定了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鬥爭,從而決定了政治上層建築的性質和形式。
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政治建築還體現在經濟基礎的變革推動上層建築的變革。
當經濟基礎發生變化時,上層建築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否則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了政治上層建築的變革,即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此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政治建築還表現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上。
雖然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被動的。
上層建築可以透過政治、法律等手段來調節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然而,這種反作用是在經濟基礎所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的,不能改變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質。
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政治建築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學原理,它強調了經濟因素在社會發展和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並透過改革和創新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政治越開明。
漢唐北宋部分時期的政治開明,比較同時期的周邊勢力是有目共睹的。
而隨著宋朝的消亡,社會經濟的崩潰,政治上也越發的保守,同樣的道理,哪怕是後世也是如此,例如六七十年代以前,半島北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都要比半島南先進。
可隨著經濟的崩潰,半島北越來越保守。
越保守,社會素質越低,貪腐和壓迫等腐敗行為越嚴重。
經濟越發達,交流越頻繁,導致社會更開放,從而社會道德水平越高,其中官員的操守也更高,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現象。
朱高熾看著朝堂裡的文官首腦們,總體上給予了肯定,所以對待官員們提交的名單,朱高熾全部透過。
楊士奇等人內心大鬆一口氣。
一個向上的王朝,內部的鬥爭會更平和。
例如明朝,內閣不會直接否定皇帝意見,至少不會明面上發生爭執,皇帝也會顧忌內閣的想法,雙方保持了妥協,這是為穩定的政治格局。
到了內閣與皇帝直接爭執的時候,代表了穩定被打破,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動盪下滑。
朝廷的穩定與祥和,代表了大明的穩定與繁榮。
很快,新的一批封疆大吏奔赴各地。
隨後大明工局韓奇拜見了皇帝,提交了接下來大明工局龐大的計劃,想要在天竺地區建立商貿站點,為大明工局商貿體系建立新的增長點。
如今的大明工局非常的繁榮昌盛。
報紙上說工人們最幸福。
的確如此。
別看現在是十五世紀,可是又怎麼樣呢,大明沒有外部經濟競爭對手,可以施行寬鬆的內部資源分配體系,工人們活的無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