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朱高熾的宏圖 (第2/4頁)
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宋朝的水平。
矛盾會越來越多,而經濟發展永遠是蓋住矛盾的緩和手段。
如何保障經濟發展呢,人均資源豐富。
簡而言之,國土面積越大,人均土地面積越多,或者說掌握的資源越多,那麼經濟發展越容易,越能長久保持經濟發展勢頭。
現在是十五世紀,大明不需要掌握資源的手段,獲得更多的土地才是最好的方式。
英國人才幾百萬人口,做不到吸收其餘種族的底氣,所以只能施行種族滅絕,但是大明人不怕,大明人接近兩個億,有包容世界的底蘊。
所以大明可以與世界共同富裕和發展,這是英國人不能提出來,並且十分抗拒的。
朱瞻基看著父親的背影,眼光裡滿是崇拜。
第一次巡視大明的時候,年輕的朱瞻基看到各家百姓裡大廳懸掛的燕子圖,內心的驕傲和崇拜就已經呼之欲出。
在朱瞻基的心裡,父親是最偉大的君主,自己一定不能辜負了父親,辜負了大好河山,做一名合格的繼承者,繼續光耀大明。
哪怕這個過程裡,有些不合時宜的“蟑螂”,透過前番的打壓,朱瞻基已經有了底氣,發現瞭如何對付這些人的方式。
“太子啊。”
“兒臣在。”
朱瞻基上前恭敬的應道。
“權利這個東西,你要明白它的本質是什麼,以及你想要的是什麼,只有搞清楚你想要的是什麼,才能思考清如何對待權利。”
朱高熾沒有強硬的否決兒子。
無論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朱高熾從來不會強行扭轉別人的思想,只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互相的交流。
如果說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那麼這不是交流,而是強迫。
人的性格很難改變,朱高熾不想改變,因為這是他做事的準則,自己不想強迫別人,別人也不要強迫自己,在道德與良知的前提下,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與良知是人類社會的共識,非要特立獨行的解釋其餘標準,已經是違背道德與良知了,可以透過發展,經濟基礎的提升,來改變社會道德水平,卻不能一味的強求,長期只會拔苗助長。
例如長期貧窮飢餓的社會里,百姓們最想要的是吃飽肚子,你卻非要讓百姓們追求教育,追求君子之風,這就是違背道德與良知的。
朱瞻基聽到父親的教誨陷入了沉思。
朱高熾拍了拍兒子的肩膀,人需要不斷的學習,然後透過社會閱歷的豐富,懂得更深的社會邏輯,明白一些道理,看透一些事物。
兒子還年輕,朱高熾沒有指望朱瞻基是天才。
人人都是普通人,指望普通人是天才,豈不是倒行逆施,兒子能保持道德與良知,已經是不錯的繼承人了。然後朱高熾看向楊溥。
五十七歲的楊溥沉了一下肩膀。
還是太子的時候,皇上就把嫡長子交給自己學習,聰明人不需要多言,楊溥覺得自己做的不太好,辜負了皇帝的期望。
因為想要培育一位像眼前皇帝一樣偉大的君主,實在是太難了。
教導了太子後,朱高熾返回了武樓,開始回覆朱能的奏疏,同意朱能意見,藉助德里蘇丹國複雜的內政,政治為主,軍事為輔,儘快結束當地的戰爭。
西部七省生產的糧食,只能做到自給自足,無法供應大軍。
大軍的補給和糧草皆來自內地。
西部七省短暫的繁榮,是大軍抵達後,不管帶去了消費,還帶去了糧食與商品,完全是內地支撐起來的,並沒有與內地的經濟形成有序的迴圈。
如果西部七省的農業能做到自給自足,那麼才有一定的資源交換基礎,起碼明軍士兵可以使用糧票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