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第1/3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外,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本是中國士人的通病,進官場後尚不認真學稼學圃,也難 指望他們能做好勸農工作。明人謝肇nb051所著《五雜俎》和浮白齋主人所著《雅謔》 裡,都記有一則同樣的故事,估計是史實流傳,說是德清縣主簿馬某,曾 於某夜三更時,親自去敲知縣的房門,知縣只當非火即盜,驚惶而出。主簿說:&ldo;我在想個 問題,四月份裡,農民們又要忙種田,又要忙養蠶,太辛苦了。衙門裡可以出一張告示,讓 百姓四月種田,十月養蠶,如何?&rdo;知縣又好氣又好笑,問他:&ldo;十月裡哪來桑葉餵蠶呢?&rdo;
這就叫外行當領導了。
急斂暴政求考課(1)
清初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世祖福臨突然駕崩,繼承皇位者是尚為童 稚的康熙。 按照中國的老例,新皇帝登基,總得有一些&ldo;恩典&rdo;給大家,比如對一般罪犯是&ldo;大赦&rdo;; 對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計程車人,加一場&ldo;恩科&rdo;;至於已經步入仕宦者,好處自然又多一些: 革職回家的可望&ldo;起復&rdo;,受過處分的可望&ldo;開復&rdo;,正逢考滿者,可盼多升兩級,等等。 孰知&ldo;顧命大臣&rdo;們替小皇帝擬了一道聖諭傳示吏部和戶部,再傳達給全國官員,略謂&ldo;錢 糧系軍國急需,經管大小各官,須加意督催,按期完解,乃為稱職。近覽章奏,見直隸各省 錢糧,拖欠甚多,完解甚少。或系前官積逋,貽累後官;或系官役侵挪,藉口民欠……今後 經管錢糧各官,不論大小,凡有拖欠參罰,俱一體停其升轉,必待錢糧完解無欠,方許題請 開復升轉。爾等即會同各部、寺,酌立年限,勒令完解。如限內拖欠錢糧不完,或應革職, 或應降級處分,確議具奏。&rdo;
這道聖旨,對於天下州縣衙門來說,真可謂當頭一棒,尤其是正堂、佐nb032之類,幾 乎魂 靈兒走掉一半。小皇帝板起面孔來了,限期完解錢糧,過了期限,非但升不了官,加不了級 ,還要革職議罪哪!未幾,《各省巡撫以下州縣以上,徵催錢糧未完數份處分例》也由各部 、寺會同議定頒佈下來了,於是全國州縣衙門,滿是敲撲之聲、悽慘之呼。老百姓受荼毒的 情形不難想像,就江蘇、江西兩省官吏士紳被分別造冊&ldo;交部察議&rdo;者,也有13517人之多 , 凡現任官員一律降兩級呼叫,在籍官員一律黜革,其餘已有縣試、鄉試或會試中式者,一律 奪去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功名。崑山縣進士葉方靄,被縣裡查出漏交一文錢,連個&ldo;探花&rdo; 功名也保不住,致使民間有&ldo;探花不值一文錢&rdo;之謠,其他如歙縣方光琛、華亭縣董含等 ,都是在考取進士後因欠糧被黜,一怒之下西走雲南,去當吳三桂的幕僚,成為後來&ldo;三藩 之亂&rdo;的重要謀士。眾所皆知的&ldo;哭廟大獄&rdo;,也發生在這時:江南名士金聖歎等率領一大 批士人,打著悼念順治皇上的幌子,向蘇州府主辦的追悼會場進軍,散發傳單,痛訴吳縣衙 門&ldo;濫用非刑,預徵課稅&rdo;,結果金聖歎等18 個為首分子被砍了腦袋,其餘被株連而軍流禁錮者不算。
這一回,是百姓之厄,士人之厄,同樣也是州縣官員之厄,甚至兩江中差役也被逮起了24 0人。什麼緣故呢?蓋因徵收錢糧,全是州縣衙門的責任。
錢糧就是田賦。自從土地私有制在中國出現後,國家就實行向田主按土地面積徵收地稅 的制度,春秋時魯宣公十五年(前594)的&ldo;初稅畝&rdo;,大抵可視作田賦的源頭 。秦始皇 統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