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第1/3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章 話說芝麻綠豆官
衙門的生旦淨末醜
本是朝陽鳳,何為集樹鴉?
每當喧鼓吹,便已走紛。
聚似聞羶蟻,來如赴壑蛇。
三三還五五,戢翼靜無。
這是清人裘慎甫所著《州縣雅號詩》的第一首,題為《鴉集》。讀過前一節的人,當已知曉這是合縣官吏僚屬聚齊衙門擺&ldo;衙參&rdo;的一個鏡頭。如果我們把衙門當作一個舞臺的話,現在是道具裝置均已表述一清,場景幕次也經編排就序,趁此各等角色&ldo;鴉集&rdo;的機會,我們不妨再來依次瞧瞧,這班&ldo;三三還五五&rdo;、生旦淨末醜,都是些什麼臉譜呢?
&ldo;親民之官&rdo;縣太爺(1)
許多看過豫劇《七品芝麻官》的人,都對那位雖似可笑而確實可敬的縣太爺唐成,留有 深刻印象。不過,回頭來品嚼劇名,什麼叫&ldo;七品&rdo;?又為何叫&ldo;芝麻官&rdo;?不少人都不甚了 了。下面就從縣官的名稱變化和各種別號說起。
從本書導言裡,讀者已經知道了,縣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地方行政區劃機構,除了春秋時 一度出現過縣比郡大的例外,它一直是最基層的建制;在龐大的國家機器中,看上去竟是那 樣微不足道,所以把&ldo;芝麻官&rdo;這個別號贈給主持縣政的官員,倒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 也許會讓人感到意外,&ldo;縣官&rdo;之稱,最早是天子的代號。《史記&iddot;絳侯周勃世家》上,說 周 亞夫的兒子剋扣庸夫工錢,&ldo;庸知其盜賣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rdo;,累及周亞夫也被關押廷 尉,絕食五天,嘔血而死。&ldo;縣官&rdo;的器用就是如此尊貴嗎?看看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 真相便可大白。
&ldo;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 官也。&rdo;而在正式的官職名稱上,縣衙的首席叫法,倒是向來避開這個&ldo;官&rdo;字的。西周時 稱縣正;戰國及秦漢時稱縣令和縣長;王莽代漢時,又改縣令曰宰;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五 代,再回歸縣令之稱;北宋時又改稱知縣;而明、清因襲不變;夾在其間的元朝則呼作達魯 花赤。由此可知,縣官這一通俗的稱謂,至少是司馬遷以後才逐漸普及開的。說到&ldo;七品&rdo; ,也有個拐彎抹角的來歷:秦朝時,當官的都以所佩印綬的質地和顏色來表示官階高低,縣 令一般是銅印墨綬;到了西漢,俸祿也成為區別官吏級別高低的標準,縣令的俸祿是六百石 至一千石,縣長是三百石至五百石;魏晉時開始實行&ldo;九品官人法&rdo;,此後幾乎每個朝代都 將官吏分為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從兩級,合起來便是九品十八級。隋代時京縣縣令為正五 品,諸縣令為從六品;唐朝時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個等次,上縣令是從六品 ,下縣令才從七品;到了宋代,知縣的最高品級是正七品;明清時,除京縣外,所有知縣均 定為正七品。顯而易見,由秦迄清,縣太爺的流品是呈逐漸下降趨勢的,俟明清時代定格之 後,便有了&ldo;七品芝麻官&rdo;的通稱。
別看縣官的品位越往後越降格,可是做皇帝的卻對其人選和作用越來越重視。比如漢朝 時,儘管有&ldo;郎官出宰百里&rdo;之語,有資歷的尚書郎方能出任縣令,但事實上真肯興致勃勃 去幹縣令者,多以夤緣(攀附,巴結)而得,為的是撈錢肥私容易些,並非士 人所樂為。
《三國志&iddot;蜀書&iddot;龐統傳》上說,劉備領荊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