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1/3頁)
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並不是說物質進步本身增加了人類的痛苦。如果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去鑽木取火,未見得就會更快樂。認為棄絕物質進步就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是短視的,也是捨本逐末,根本就沒抓住問題的根源。但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卻陷入另一個極端:認為只要物質豐富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再不會有痛苦。所以人們貪婪攫取、惡性競爭,儘可能多地佔有物質資源,以為這樣就能獲得幸福。
物質的確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但僅限於感官上的滿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而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卻在於他不僅需要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在這個時代裡,除了物質資源,人們還試圖透過擁有更多的智力資源來獲得幸福感。高學歷、高智商被視為人生成功的一項標誌。雖然無知不一定就會過得幸福,知道得多也不能保證過得幸福。事實上,很多人每天瀏覽海量資訊,收發無數郵件、簡訊,不停地接打電話,心裡還是焦躁不安,害怕錯過了什麼而被社會邊緣化。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透過消除貧窮和無知,就可以解決;但很多情況下我們陷入苦難,更深刻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寧靜的快樂不是向外馳求得到的。
如果繼續忽略精神修持,我們的問題,無論是外在的戰爭、暴力、災難,還是內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機,都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四、自律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採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我們能對他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這種能力與生俱來。看見另一個生命受苦,我們會本能地生起惻隱之心,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憐憫並實施幫助的行動。
比如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看見災區的圖片會情不自禁地流淚,很多人自發地行動起來進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驚懼和傷痛,那也正是震區人的感受。大家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與震區人、與所有同此愛心的人之間的那份緊密聯結。在那個時刻,不必是佛教徒,大家也能真切體會什麼是悲心。
當然也有人表現冷漠,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惻隱之心,相信他們看到流血傷亡的情景,也會感到不安、不舒服,會下意識地閉上眼睛或把目光移開。
不忍心看見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就是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進而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們本具的能力,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表現得自私冷酷,但這種能力始終存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想,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直接參與救死扶傷的援救行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在情感上分擔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到被關注、被關愛、不孤單,沒有被遺棄。
為亡者念經超度也是這種分擔的表現,我們陪伴亡者走過中陰,分擔他們的恐懼和孤獨。
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災會需要什麼,首先當然是物資:吃的、住的、用的,同樣重要的是,還需要關愛。
被關愛不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從小到大,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愛才能生存、成長、健康地生活。對於別人的善意、關愛,我們似乎天生就能領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麼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個真誠的微笑,也會觸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們要盡其所能去關心災區的人,持續關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