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以丙吉第一次在桂宮見到的劉奭是一個極為警戒而沉默的少年。每次見到丙吉他都恭敬地行禮,但是丙吉卻總在他的眼神中看到尺尺寒冰。丙吉有時會講述一些他自己對天道和國事的看法,自然不盡與孟珏相同。丙吉也知道會不同,所以他很想聽到劉奭質疑甚至反駁他。但是劉奭的眼神卻總是很平淡,彷彿所有的知識與觀點只是在他身旁流過,不曾在他的心裡激起任何波瀾。而作為孟珏的學生,他又是非常聰慧而勤奮的,以至於丙吉無法從習練和測試中找到任何與他對峙或者交鋒的突破口。
丙吉思慮再三,在劉詢向他詢問太子的文修與功課時,懇請他多以父親的角色前往東宮與劉奭相處。&ldo;陛下是太子的君,更是太子的父。&rdo;丙吉如此道。
從那以後,劉詢有時會在丙吉授課之後,去含丙殿看望劉奭。但是沒有了母親角色的父子關係常常是尷尬的。而且不知怎的,劉奭有一天忽然明白了父親的到來是新太傅的意思,但他把父皇的這種道訪,看作是對他直接的監視和威壓,於是面對丙吉時,他眼中的寒冰更深了幾尺。
丙吉覺得有些冤枉但也又無從解釋。師徒關係就在這推掌的兩側僵持著。直到有一天兒子丙顯突然給了他一些建議。
&ldo;聽說太子對邊疆和西域的事一向好奇,父親何不與殿下多論論我朝對異族的策略?&rdo;
&ldo;你知道什麼。我朝對西域和匈奴的策略自然重要,但豈可以太子的奇巧之心成為學習的理由。&rdo;丙吉斥責道。在他眼裡,兒子丙顯是個浪蕩子,仗著幾分聰慧對一切事情都有個取巧的心。
丙顯沉默了片刻,表情卻很輕鬆,好似料到丙吉會有此斥責一般,&ldo;父親自然與太子討論過這些,只怕觀點和角度都是從交戰國的角度,不如換個角度論一下兩邊國民的生息方式的異同和互相的影響。這些雖不似國策和軍事那麼舉足輕重,卻其實是矛盾的根本。&rdo;
丙吉沒有回答,卻聽進了這句話。於是有一次在討論了漢代的和親政策之後,他也講了講匈奴人,羌人,烏孫人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兩個侍讀的小童連連發問,感嘆著異族人和漢人的不同。劉奭依舊沉默不語,但是丙吉難得地在他的眼中看到一絲銳光。
丙顯的建議奏了效,令丙吉對自己的兒子有點刮目相看的感覺,隱隱地卻又覺得似是有人指點過丙顯一般。
又過了一陣子,丙吉感了風寒,宮裡的太醫怕傳染,便讓丙吉閉門靜養幾日。既然難以授課,丙吉就命人到含丙殿給劉奭和幾個侍讀的小童佈置了自修的內容,準備著等風寒好淨了,回來再與他們討論。
誰知第二日便出了事情。
原來有個小童是長安令楊興的侄子,名叫楊竺,是幾個小童中最坐不住的一個。這日看太傅不在,幾個太監又有些鬆散,便偷偷溜出來爬到畫堂外的一棵大樹上摘果子吃。他爬上樹後發現了一個鳥窩,便折回去招其他的幾個小童同來。劉奭正巧去如廁。楊竺便決意不等他了。
&ldo;為什麼不叫太子?&rdo;另一個小童撓撓頭,不解道,&ldo;太傅責問起來也有忌憚啊。
&ldo;哼,他若是犯了錯,被責問的又哪次不是我們?&rdo;楊竺撇了撇嘴。
這話可巧讓正從外邊回來的劉奭聽到了,幾個小童嚇得都禁了聲。劉奭冷冷瞥了一眼楊竺,只說了兩個字:帶路。
幾個孩子都爬上了樹,誰知太重壓斷了樹枝,連人帶鳥窩一起摔下樹來。這下子可嚇壞了管事的太監。事情傳到丙吉那裡已是晚飯時分‐‐幾個小童都被關在了甲觀的武堂裡聽後發落,太醫已經都瞧過了沒什麼大礙,晚飯都沒伺候。劉奭自然不在其列,但是聽聞也自個兒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