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戀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研究所的所有同志們知悉:我們必須讓所有人——不論是我國的科研工作者還是我國的普通群眾——都理解如下內容——
希羽組研究所既不是要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裡搞帝國主義,也不是要摧毀中國科學界,尤其是中國數學界現有的秩序。
我們想做的,只不過是在目前這樣一個用學徒制構成的封建化的科研秩序裡,做出向著自由資本主義甚至帝國主義前進的嘗試。
對於歷史上有多篇全面公開或有限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所謂“中國必須先經歷資本主義然後才能進入社會主義”之類的“補課論”,我們對此嗤之以鼻——我們甚至可以花很長時間去寫一篇理論文章,實現對其的系統性地反駁。
但這不是現在的我們最應當做的事。
簡單來說,我們試圖在中國科學界甚至世界科學界掀起一場“雙元革命”,並已有一份藍圖。
如果對此做拓展,那就是:我們認為,人類可以在一個進入冷戰時代的世界裡,跳過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人類絕不可能在沒有開始雙元革命的1788年以前,討論去建設一個原生的、20世紀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不具備。
然而,由於這份藍圖過於先進、價值過高,並且是研究所內的甲級機密,請恕我們不能公佈更多的資訊,但這不耽誤我們接下來要繼續討論的事。
如果我們無法完成上述的工作,我們或許會在理性層面取得成功,但在感性上將無法面對心態失衡的大多數人。
我們當然在努力完成這個工作——以基金的形式對外單位的科研專案提供科研經費放貸是一次重大的嘗試,並且從國外經驗來看,我們確信這會有效。
但在科研領域這個高度專業化、高度自治的領域內,“一國建成”的孤立主義路線是不可能的——蘇聯在這方面的教訓已經顯而易見。
實際上,中科院內部已經有類似的基金,並且已經多次為至少數百個科研專案提供了科研經費,但我們選擇多走一步:透過貸款形式提供經費以強化稽核。
於是,我們決定:把這部分存在不少爭議的內容一起寫進這份本應只有資料和成果展示的年終總結。
——《希羽組研究所年終總結(1983)》第二部分:關於外匯貸款基金(節選)】
之後的幾天裡,如果不是沈涵曦,兩人都快忘記在短暫的聖誕假期還有不少事要做。
對此,所有“自己人”都非常樂見其成——包括知道了這一切的夏雯莉。
馮琪諾代表研究所與喬公進行的商談大都得到了積極的回應,甚至是一些明確的指點——喬公覺得夏希羽和希羽組研究所的合法利潤甚至還少了些。
而馮琪諾則以“安全方面的超額收益才是我們現階段最需要的收益”為回應。
薛若琳確信兩邊賓主盡歡。
之後的一切都如計劃好的一樣如常進行著,沒有什麼意外。
由於《科技日報》在本時空內,創刊於1983年3月1日而非夏希羽熟悉的1986年1月1日,因此當時間來到1983年12月30日的12時50分時,載有馮琪諾、周昕、劉曉茉、薛若琳、楊振寧、王選六人的火車帶著“中國科學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推遲十天”的訊息正常出發後,他們才得以不約而同地讀到這天的《科技日報》。
在12月30日這天,《科技日報》的頭版上除了幾條稍重要的新聞之外,還全文發表了一篇重磅文章:《希羽組研究所年終總結(1983年)》。
這篇在報紙上寫有“本文的內部密級為‘登報發表前乙級機密’”的年終總結中,第一部分與其他年終總結之間的差異算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