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用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縣城西北的皂河鎮為宿遷西北片水陸交通重鎮。此鎮不但處在駱馬湖西岸,而且大運河也在該鎮東邊穿其境而東去。該鎮緊鄰睢寧、邳縣。邳縣的重鎮‐‐窯灣鎮也在該鎮以西不遠處。皂河鎮東有一座龍王廟,是古人為乞求水龍王免遭洪水而建。清康熙、乾隆兩皇帝巡視江南,乘龍舟南下多次在皂河停歇。特別是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其中有六次停宿皂河。乾隆帝到皂河看中了皂河東頭的龍王廟是塊風水寶地,遂下諭旨把龍王廟改建位行宮(因此皂河龍王廟又稱乾隆行宮)。乾隆皇帝聖旨一下,眾多能工巧匠匯集皂河龍王廟,龍王廟很快擴建完成:前後數進院落,有大小百間房屋,亭臺樓榭,粉璧黛瓦,實為蘇北一處罕見的具有清朝宮廷風格的建築群。行宮內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頗有宮廷氣派。行宮內有乾隆親筆手書的御碑一座,高有丈餘。相傳乾隆爺率南巡的妃嬪太監、文武官員沿運河一路欣賞無限風景,入住皂河行宮後,覺腹中飢餓又沒有現成的美食可吃,就命人到皂河街上購些食品裹腹。手下官員走到皂河街上的一家做燒餅的店鋪買燒餅。燒餅店哪敢怠慢,使出看家本領製成一爐燒餅交給官員帶回。乾隆爺接過燒餅,見這小小的燒餅焦中帶黃,聞上一聞香味撲鼻;咬上一隻,酥軟可口。入口即化,讚嘆不絕。傳下口諭把做燒餅的人帶進京城當御廚。從此皂河鎮這家燒餅店所做出來的燒餅就稱為乾隆貢酥,世代相傳。乾隆皇帝一路鞍馬勞頓,晚上歇息想睡個好覺。可是屋外蛙聲嘈雜,讓他睡不安穩,他隨口又下了一道聖旨&ldo;此處蛙聲甚是攪朕不安,此地蛙兒們都不許出聲,讓朕睡個安穩覺&rdo;從此附近田地裡春夏雖然有蛙,卻都是不出聲的。蛙兒們怕影響乾隆爺的休息。
流經皂河鎮的這段運河也極為險要壯觀。皂河鎮以東的運河水面離南堤岸上下相差數丈,人走在堤上往下看,覺得河裡的行船在腳下走,更為驚奇地是運河北堤也就是駱馬湖的大堤。一堤之隔,堤南是運河,堤北就是浩瀚的駱馬湖。且駱馬湖的水面也運河水面似乎也高出許多,這樣一看似乎運河上面也頂著一盆水了。
正是因為皂河鎮的險要地勢,日寇在佔領宿遷之初,就在皂河鎮設立據點並派有重兵把守,日軍有六、七十多人,偽軍有二百多人。皂河鎮上的維持會長姓鄭叫鄭三清,是安清幫頭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閻王吃小鬼。這鄭三清不知是何地人氏,在皂河安家後,廣招門徒,以壯其勢。手底下徒兒發孫有近百人,把持流經皂河的這一段運河黃金水道,靠強收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大小船隻的過船費發了大財,成為皂河鎮上的第一富戶。
提起安青幫,有些年輕人不知。這安青幫,也稱清幫,本是明末反清復明的民間秘密組只。清兵入關後,安青幫為形勢所迫、大勢所趨,投靠清廷,反過來又參予鎮壓反清人士,充當清人的包打聽。安青幫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幫派組織,自有一套嚴格的幫規和聯絡暗語。清人坐穩江山後,安青幫組織的下層成員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一些反清志士逐漸變為破產的小商人、船民、失業的手工業工人組成。自清朝以來,從蘇北到蘇南的運河沿線逐漸被青幫把持和控制,這對於穩定和維護清人的漕運起到一些積極作用。清朝中後期,海運時興,運河一線的漕運逐漸衰落,但京杭大運河作為連線南北貨物的水上交通大動脈,仍不失它應有的作用。河上船隻仍絡繹不絕,但已遠非昔日可比。安青幫中有部分人員遠走他鄉到東南江浙、滬杭一帶發展,或北上入魯、冀、天津一帶。有一部分青幫中人仍然留在運河沿線,控制碼頭,勒索過往船隻,成了運河沿線的一股惡勢力。
正文 第二十五章(b)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0-10-28 7:03:54 本章字數:5183
當初剛到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