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第1/2頁)
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對自身際遇感受如何,泰半都是比較出來。當看到有人比自己更慘,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踏實的。儘管有點幸災樂禍,但能忍住不說,這是眼下的他能夠給予那些表面親戚們唯一的善意。
除了這一點五十步笑百步的惡趣之外,李潼心裡也有幾分對形勢把握準確無誤的竊喜。武則天殘害李唐宗室,看起來一片腥風血雨,但內裡還是有節奏的。
垂拱四年這一批被弄掉的,主要還是高祖、太宗的子孫。因為眼下的武則天,還未正式稱制,仍然需要借重高宗李治的政治遺澤。
所以對於高宗的子孫還沒有痛下殺手,甚至就連宮鬥老冤家蕭淑妃所生的兒子李素節都還在外州當著刺史。當然這也只是掐指待死,到了天授元年武則天正式稱制之後,高宗子嗣非她所出的,肯定是要統統弄死沒商量。行百里路半九十,不差這幾條人命債。
政治立場的複雜性,讓李潼很難生出那種兔死狐悲、同仇敵愾的感覺。武則天雖然心狠手辣,但她眼下所做的這些,又何嘗不是在給兒孫掃清障礙,儘管在客觀上而言,親情只是她獲取權力的籌碼而非人倫上的牽絆。
之後中宗、睿宗兩朝,同樣是動盪頻生,宮變諸多,但是皇統仍能穩穩把持在二聖一脈,那對難兄難弟也應該感謝他們的母親。畢竟李唐宗室啥妖孽都有,唯獨善男信女缺缺。
只要身上流淌著武則天的血,那就屬於宗室中的異類,在其他李唐宗室看來,大概屬於孽種一類。
所謂君子遠庖廚,忍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反正不是死在自己手裡,一把同情淚後,對於新局面也能安然享之。
生在帝王家,好歹也算吃過、玩過、享受過,跟這時期內其他無辜而遭受牽連者相比,這些李唐宗室們也不算太虧。
這話轉過來也能安在李潼身上,好死不死成為李賢的兒子,肉都吃了,哪能不捱揍。但就算視死如歸,用在這種情況下總也感覺怪怪的。所以對於自己的未來,李潼也是深懷妄想,希望明天會更好。
或許真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雖然眼下還未身在廟堂,但廟堂之內仍會不時泛起有關他們一家的零星閒說。
雖然李貞父子已經被撲滅,但餘波還未就此打住。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於此一些流言也逐漸傳入洛陽,坊市中滋生一些閒說,比如天子李旦已經被太后弒殺,其中就包括嗣雍王一家,屍骨就沉在九洲池下。言者信誓旦旦,聞者感懷喟嘆。
「坊野邪說,實在可恨!逆賊禍亂邦國,已是大罪。妖言構陷,謗議天家倫序,更是人情難忍!鄙夫愚眾受此矇蔽,必以嚴峻勒令刑誡,才可糾正世風,重歸淳樸!」
太初宮徽猷殿中,面對著勸諫刑令嚴苛、大傷民情的狄仁傑,太后一臉忿色,沉聲說道。在接見大臣的時候,她向來都是鳳冠章服、威嚴莊重,此刻天顏懷忿,更有一種凜然威重撲面而來。
狄仁傑恭坐殿階之下,雖然年近六十,但紫袍之下的身軀仍然厚壯挺直,不顯佝僂。
他在年初外任江南巡撫使,返回都邑之後轉文昌右丞,歷時不過兩月,又被選派出任豫州刺史,趁著面聖辭行之際,講起如今都內酷吏蜂起、搞得都城之內烏煙瘴氣,希望太后能夠勒令那些刑吏收斂一些。但卻沒想到剛剛講起這個話題,太后便怒火中燒,憤懣於面。
面對一臉怒氣的太后,狄仁傑心中也是略存忐忑,沉吟片刻才又開口說道:「民愚風墮,這是宰相的過失。敦教世俗,並非刑司職任。逆亂橫起,已經是國家的不幸,將士用命,使小疾未成大禍。但若因此使朝綱失序,刑卒代勞宰輔,反倒失了定亂靖邦的本意。刑士之中若果真有才堪宰輔卻只以卑職相酬,臣恐朝廷失士之憾彌彰。」
武則天聽到這一番話,一時啞然。她自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