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m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方(認為個人因素主導罪惡形成):
辯手A:
尊敬的各位,我們今天要論證的是罪惡形成的因素。我方堅定地認為,罪惡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於個人自身。首先,從哲學角度看,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行為是出於自願的”。這意味著,當一個人做出罪惡行為時,他是在自己的意願驅使下行動的。例如,在許多盜竊案件中,小偷本身具有不勞而獲的思想,他們明知道盜竊是不道德且違法的行為,卻依然選擇去做。這並非外界逼迫,而是他們內心的貪婪在作祟。這種貪婪是一種個人的內在特質,是深植於個體人格之中的。就像一些慣偷,即使在社會環境較好、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會選擇盜竊。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依賴盜竊獲取財物的心理和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根源是他們個人的價值觀偏差,而非外界環境因素。
辯手b:
我們來看一些現實中的案例。在金融詐騙案件裡,詐騙者精心設計騙局,目的就是騙取他人的錢財。以“龐氏騙局”為例,查爾斯·龐茲利用人們對高額回報的貪婪心理,虛構投資專案。那些參與其中的詐騙者,他們本身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和貪婪性。他們並不是因為社會風氣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被迫去詐騙,而是自身的價值觀扭曲,妄圖透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再看那些在公司內部進行貪汙的人員,他們往往處於較好的工作環境,有著穩定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但他們為了滿足自己對金錢的過度慾望,利用職務之便侵佔公司財產。這充分表明,即使外部環境沒有施加壓力或者不良影響,個人的道德缺失、價值觀的歪曲也會促使罪惡的形成。
辯手c:
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到,人格結構中的本我遵循快樂原則。當一個人缺乏自我和超我的有效約束時,本我中的原始慾望就會肆意膨脹,從而導致罪惡行為。比如,性犯罪者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性衝動,這是他們自身的心理調節機制出現了問題,沒有能夠剋制住本我的慾望,而不是社會風氣或者其他外部環境因素強迫他們犯罪。再以吸毒者為例,許多吸毒者最初是出於好奇或者追求刺激的個人心理因素而嘗試毒品,儘管社會一直在宣傳毒品的危害並且嚴厲打擊毒品交易,但他們依然陷入其中。這是因為他們個人缺乏足夠的自律和正確的價值觀,無法抵禦這種不良誘惑,所以才走上吸毒以及相關的犯罪道路,如盜竊以獲取毒資等。
反方(認為社會風氣和外部環境主導罪惡形成):
辯手A:
我方並不認同正方觀點。我方認為,罪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會風氣和外部環境。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表明人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的。以青少年犯罪為例,許多青少年生長在不良的社群環境中,周圍充斥著暴力、毒品和犯罪行為。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接受了這些不良的行為模式。比如說一些貧民窟的孩子,他們看到身邊的人透過搶劫等犯罪行為獲得所謂的“尊重”和財富,就很容易模仿。這是社會風氣和環境對他們的誤導,而非他們天生就有犯罪的傾向。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缺乏正面的榜樣和積極的引導,他們所接觸到的都是犯罪行為帶來的短期利益,久而久之就會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生存方式。
辯手b:
從經濟環境來看,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失業率大幅上升,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這時候,犯罪率往往會顯著增加。例如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搶劫、盜竊等犯罪行為頻發。這是因為人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保障。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很多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所等。這種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