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廣義上的戎指北方和西方的諸部,有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無終)、允姓之戎(即陰戎或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稱畎犬、昆夷、緄夷)、驪戎、狄邽冀之戎、義渠戎、大荔之戎、晉北之林胡和樓煩之戎,大多分佈於山谷間,有許多部落,不相統一。

春秋時期的東亞大陸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中原各諸侯國而自稱為華夏,他們把中原周邊四方的小國或部落稱之為戎、狄、蠻、夷。自夏代以來,直到春秋初葉,霍山(太嶽山、霍太山)南北戎狄分佈的基本狀況,沒有根本的改變。但到春秋中葉以前,戎與狄不加區分,至春秋中葉,始有“狄”的稱呼,晉國及鄭、衛、邢等國北邊各部落,一般都稱為狄,有赤狄、白狄、長狄各部落。晉國境內雜居之戎及晉國南邊之戎,有名可考者有條戎、奔戎等。

春秋早期,戎狄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他們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透過稱霸而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族的作戰能力,不少的戎族漸被華夏所征服。秦滅西戎,楚國吞併數量甚多的蠻人或濮人的小國,由於各部落長期和華夏部落聚居在一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

晉國周圍,西周以來不僅有許多姬姓與異姓諸侯,也有許多戎狄部落雜處其間。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在河、汾以東,地方百里,唐國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境。其後分為翼城、曲沃兩支。公元前679年(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並晉湣侯之地,遷居翼城,統一晉國,並得到周王承認為晉侯,其境域仍限於汾涑平原。

武公於公元前677年去世,獻公繼位,大肆擴張兼併,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見獻公以前晉國周圍小國林立。即晉獻公並國如此之多,還是“戎狄之民實環之”,直到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晉國籍談仍聲稱:“晉居深山,戎狄與之鄰而遠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此時已是春秋晚期,籍談的話顯然有誇大,但也反映了晉國周圍戎狄分佈的複雜情形。

狹義的戎是周時期中原人對西方諸部落的統稱,所以也稱西戎,由於其以狼為圖騰,狼在當時被視為如犬般兇猛的動物,因此也被稱為犬戎。春秋時期秦霸西戎,吞併西戎12國。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即綿諸(後世甘肅東部);緄戎(後世甘肅東部);狄戎(後世甘肅臨洮附近);義渠(後世甘肅寧縣西北涇水、漆水以北);大荔戎(後世陝西大荔縣東);豲戎(後世甘肅隴西縣);烏氏(後世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後世寧夏鹽池一帶)。

戎多為“披髮左衽”,儘管戎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並無太大妨礙,如晉獻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為妻。周文王經過征服與爭取,戎狄“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徵殷之叛國以事紂”。實際上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方國的兼併,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西戎又叫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周穆王時,周室尚稱強大,因“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遷戎於太原”。穆王西征到了什麼地方?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征,至崑崙丘,見西王母,乃宴。”崑崙丘所在,各家考證不一,肯定已超過隴山山脈,到達今甘青境內,見到了西戎部落的一位女酋長。穆王從隴以西遷戎部落至涇水上游之太原,大概是為了便於控制,後來太原之戎成為周室鄰近王畿的威脅,完全與穆王初衷設想背道而馳。

自西周中葉周夷王以後,週日益衰敗,“荒服不朝”的局面越來越嚴重,與戎狄部落相安共處的局面日益難以維持。而秦人在隴山地區逐漸壯大,周也逐漸倚靠秦人來制西戎。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錦繡謎案錄

錦繡謎案錄

司馬上松
關於錦繡謎案錄: 小說梗概大楚盛世,表面歌舞昇平,實則暗潮洶湧。京城名捕蘇御,劍術卓絕、心思縝密,因一樁離奇命案卷入驚天陰謀。禮部侍郎暴斃家中,死狀可怖,周身佈滿詭異紫斑,似中毒卻又無常見毒物跡象,現場只遺落一塊繡工精美的手帕,手帕一角繡著神秘紋路,似是某種暗記。蘇御受命查案,牽出侍郎府內諸多腌臢事,妻妾爭寵、幕僚謀私,眾人皆有嫌疑,卻又證據不足。隨著調查深入,又有多起相似命案在權貴之家發生,死
歷史 連載 19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