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傍晚,黃方士走進了朝那。
朝那是中國的一個古地名。
遠古時期這裡是一片茫茫大海,在加里東古生代地殼運動中,隨著高原隆起,海水逐漸退卻,留下這水域浩渺的巨大湖泊。之後造山、褶皺繼續演變,湖泊被分割成諸多小的水湫,傳說有九十九個,分佈在黃土高原大片區域。再後來,有些乾涸了,有的成了季節性的水泊。到了秦漢,僅在朝那也只留存了兩個較大的湫水,且相距甚遠。
朝那湫,顧名思義就是地處朝那的湫水。遠古以龍為圖騰的伏羲氏部落及上溯到華胥氏部落的起源地據傳就在朝那。就龍的形貌而言,是以蛇為主體,綜合了牛、馬、羊、鹿、鳥、虎、豬等許多動物的特徵形成的一種綜合性圖騰,更能說明這是中華民族歷史性氏族大團結、大融合的結晶。據《史記·封禪書》總結,秦及三代時國家級祭點,就有“湫淵,祠朝那”的記載。秦王祭祀朝那湫,不單指是秦始皇,而是他以前的數代王者。之所以把朝那尊為“龍之所處也”加以祭祀,和伏羲、女媧有直接的關係。
民間廣為傳播伏羲、女媧的神奇故事大體是:相傳華胥氏族部落在一次大洪水災難中,遭到了滅頂之災,整個部落成員只有伏羲、女媧兄妹二人倖免於難。他們是坐在一個葫蘆裡逃生的。待洪水退卻後,葫蘆落到了朝那湫這個水靜止不流的高山湖泊中得以生存。當伏羲、女媧看到這個世界僅剩他倆時,萬分孤單的女媧娘娘以黃土捏人形像以解心中的苦悶,後來為了延續人類,兄妹欲結為夫妻,於是在四面山頭上燃起煙火,又將兩扇石磨搬到兩面山上,然後對天祈禱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二人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就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祈禱畢他倆把石磨推向湫中,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湫中的石磨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時浮時隱。為遵循天意,兄妹二人遂結為夫妻。後來人們為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由此繁衍人類的功勞,就在湫淵的東岡上修了湫淵祠,還在燃煙和滾磨的地方建有廟宇,以奉祀這裡山水的靈性。至今當地漢族群眾在一些民間巫祝或祭祀活動中仍捏麵人、面燈等祭品,也就是在承襲女媧娘娘黃土捏人的習俗。
從漢字音韻轉移規律來看,古語“龍”與“雷”聲母相同而意義相近,“龍澤”也就是“雷澤”,雷澤也就是朝那湫,這裡便是華胥部落的根之所在。雷澤華胥生伏羲,朝那湫周圍甚至可能是中華人類文明肇啟之地。這裡的祭祀活動,從伏羲之母華胥為青春少女時就已興起。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中華民族的原始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來自號稱“西來第一峰”崆峒山的黃方士就在這個秋日的黃昏,走進了朝那。這是秋祭最為隆重的一段時日,四面八方的各方人士齊聚,就為拜謁“湫淵祠”這一盛大的節日。
幾天後,待朝拜結束,黃方士應朝那牧場李都尉的邀請,來到他家做客,短暫停留了一幾個時辰。
在長安以西,漢廷分佈有瓦亭、朝那、關山三大牧場,專為朝廷飼養軍馬。李都尉曾在“飛將軍”麾下征戰匈奴,後因負傷不得已才離開軍營,來到朝那管理牧場。
牧場分為馬場和營地兩個部分。營地坐落在一個谷地,瀕臨湫水,附近臨河有一個村莊。營地主要負責後勤事宜,牧人家屬在此居住。馬場全都在山裡,那裡有河流,地勢開闊,牧草豐美,又遠離人煙,適合育、養、訓一體,是信馬由韁的好地方。
牧場營地建有諸多茅草屋,以及依山挖就的眾多窯洞,還有蘆葦搭建的馬廄和柵欄圍起的羊圈。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河把營地和外界分隔開來,上面搭一座簡易木橋。河流的灘塗長滿了水草,不同季節景緻也不一樣,頗有一種田園的詩情畫意。
沿一條車馬道往前走,靠最裡面就是李都尉的家。院子用樹枝木樁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