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5頁)
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掌控一隻自己的軍隊,做軍閥的思想還沒有建立起來。
可很快他就體會到了,一路上高三升藉口天氣不好了,士兵勞累了,各種問題拖拖拉拉。一直用了十幾天才到了土謝圖汗駐地,而這裡距離庫倫僅僅十幾公里而已,也就是說每天平均不到一公里。
對此趙書禮只能忍了!大事要緊,他此次出征是要收蒙古人的心。
蒙古人自古都是遊牧部落,到了元代掌了天下後,很多人開始坐享其成,後來退出中原後,雖然又恢復了遊牧民的本性,但是彪悍的性格已經被中原的花花世界感染了。到了清代更是信奉了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也是佛教,是佛教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平和,從此彪悍的上帝之鞭被佛祖馴服成了肩頭的鷹。
藏傳佛教即是蒙古人的選擇,也是清政府有意推行的一個結果,後果很理想,在清一代沒有費力修過長城。而清政府管理蒙古人的另一個手段是分散權力和實力。具體就是在草原上實行扎薩克制度,札薩克是官名,蒙古語“執政官”的意思,由朝廷冊封,有爵位,一般可以世襲,稱為“王爺”。本來外蒙古這塊地方是喀爾喀蒙古的領地,後來自然演化分成了三大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土謝圖汗部和車臣汗部。
清政府實行扎薩克制度後,大肆分封蒙古貴族,把蒙古地方劃分成了若干旗,每旗置札薩克一人,以蒙古貴族王、貝勒、貝子、公、臺吉、塔布囊充任。雖然在札薩克的封地內,按照蒙古人傳統,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產均歸扎薩克所有,且不向政府擔負任何徭役、稅賦。人民統歸其管轄並交納賦稅,承擔徭役,而且札薩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可以說扎薩克依然是草原上的掌權人,但是當強大的蒙古分成了數以百計的部分後,已經失去了跟中央政府一決高下的條件了。
以土謝圖汗部為例,本來她東與車臣汗部為鄰,西與賽音諾顏部為鄰,西北至唐努烏梁海,南至戈壁與茂明安、蘇尼特、四子部落等旗為鄰,北至楚庫河與俄羅斯接壤,是蒙古最強大的汗部之一,可現在已經分裂成了至少四五十個旗了。
趙書禮此次的目標正是土謝圖汗部,因為這裡距離庫倫最近。
第五節 治蒙(2)
土謝圖汗部分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旗,每個旗都有一個王爺,但是因為距離庫倫最近,當活佛早飯的時候,他們大都跟土謝圖汗王爺去了庫倫做官了,現在大部分被徐樹錚軟禁了。
因此當趙書禮好容易趕到土謝圖汗旗駐地後,根本沒有見到王爺,接待他的是王爺家的管家。
管家叫做脫骨兒,還有漢命,叫做韓相,他懂漢語。
“韓相,我說的你都聽明白了沒有?”
在王爺的蒙古包中,趙書禮面色平靜聲音中帶有壓迫語氣問道。其實他內心是很緊張的,這是他到的第一個蒙古旗,也是最大的旗之一,這裡能否成功關係到以後。
“可是,可是這裡是王爺的土地,我怎麼敢私自分給那些卑賤的阿拉特呢。”
阿拉特是蒙古牧民的稱謂,就是那些一窮二白窮的叮噹響的牧民,他們沒有牲畜沒有牧場,完全靠給王爺幹活為生,基本上介於奴隸和平民之間的階層。而這個階層在蒙古草原上數目龐大,因此成了趙書禮要拉攏的物件。而趙書禮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王爺的牧場分給他們,並且不用交稅。
趙書禮勸說道:“誰說是你分的了,明明是我要你幫忙分的嗎,出了事情自然有我兜著,你怕什麼。”
他非常不希望動用武力,這是第一個旗,如果這裡發生了武裝衝突,以後恐怕就沒有寧日了。
脫骨兒還是推脫:“可是王爺走的時候,可是把這裡都交給我了,如果在我手裡丟了土地,王爺回來要扒了我的皮的。”
趙書禮冷哼一